麗晶淘大同屬單管設計 測量師稱一個原因 一半新樓源用相同設計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麗晶花園第6座累計有7宗確診個案,該座D室居民要全部撤走。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更形容,麗晶花園的喉管設計與淘大花園很相似,不排除部份情況類近當年的淘大花園。
淘大花園及麗晶花園同是80年代落成的屋苑。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指,淘大花園及麗晶花園的污水系統,都是屬於「單管」設計,即所有污水經同一管道排放。他說,由於使用「單管」設計會較慳位,故香港樓宇使用「單管」設計的比例較多,相信超過一半新樓仍然使用「單管」。
他又指,過去曾要求政府檢視有關設計,但至今已十多年,有關的渠務設計指引仍未出台,「直到現在,我覺得已經刻不容緩。」



袁國勇今日向傳媒透露,指麗晶花園的設計與淘大花園相似,廚所、廁所及浴室的去水位,全部駁往同一條污水渠或糞渠。
污水排放分「雙管」或「單管」設計
根據《建築物條例》,污水排放系統可採用「雙管」或「單管」的設計。雙管的設計是把便溺污水,以及洗手盆等的廢水分開不同管道排放;而單管的設計,則是把所有污水經同一管道排放。而淘大花園及麗晶花園的污水排放系統,都是屬於「單管」設計。
「雙管」對防止細菌傳播較有效
何鉅業指,要防止病毒入屋,最重要是靠聚水器,只要有足夠貯水,就可發揮隔氣作用。他說,對於防止細菌傳播,「雙管」可能會較安全。他解釋,若使用「雙管」式設計,便溺污水會有喉管排走,而非與其他廢水使用同一條喉管,故該條喉管的污染程度會較少,「就算浴缸、企缸位嘅聚水器無水,相對上不太容易受病菌影響。」
不過,何鉅業估計,超過一半新樓仍然使用「單管」設計,由於近年新樓的喉管都放置在室內,並會藏在槽內,故使用「單管」可較慳位。
渠務設計指引十多年仍未出台
何鉅業又說,其實「雙管」及「單管」都各有好處和壞處,過去曾要求政府檢視有關設計,但至今已十多年,有關的設計指引仍未出台,「直到現在,我覺得已經刻不容緩。」
他續指,經過2003年沙士後,已出現自動灌注式的地台去水設計,將鋅盤或面盤的出水位,以幼管接駁到地台去水位,使聚水器能經常保持濕潤,以保持隔氣功能。他指,雖然有關配件價錢不貴,但未有強制要求安裝。他認為,經過今次疫情下,無論使用「單管」或「雙管」設計,都應該要強制安裝有關配件。
▼港府公布收緊防疫措施(12月8日公布)▼
使用「雙管」設計比例較少
建築師關兆倫亦同樣表示,由「單管」設計較節省地方,而且因為涉及較少喉管,外觀上會較美觀,故無論新樓或舊樓,香港大部份的數宇都是屬於「單管」,「我自己見過用雙管設計的,都是一幢起兩幢止。」
他說,在「雙管」的設計下,糞渠或污水會分開排放,可減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而經歷沙士後,不少專業學會曾建議將污水排放系統由「單管」強制變成「雙管」,但政府似乎無意修改,故「單管」設計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