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少程車.一】行路快過搭車!步行達人:生活不是只得一種選擇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長途步行近年幾成潮流,上水到尖沙咀不再是夢話,卻像神話。但其實步行,可以是日常——「行路有時快過搭車。」6年前開始在香港長、短途步行,並開設Facebook專頁「11號 全日遊街」的林兆榮(榮仔)說。他曾試過直接從新蒲崗走往黃大仙,省掉等車的時間,甚至,「試過從旺角東跑到太子追回架巴士。」他笑着說。
最近他參加了「健康空氣行動」的「我們是步隊」計劃,成為「步行隊長」,將帶領公眾行走沙田。他嘆說人忘了鐵路以外的選擇,也忘了如何行路。「行路其實是人的本能。」而這個本能,帶給了他許多,例如常談到的城市觀察,例如更多更多,你邁步就會發現的意義。

榮仔自小就「企唔定」,搭𨋢都要走來走去,行路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黃寶瑩攝)
+4

拒絕平面車窗

冬日的下午4時,九龍城的天空藍得很純粹,偶爾錯開了高樓就會有陽光灑落,很溫暖。榮仔下班時都不會直接坐車,拒絕那片平面的車窗景色,而選擇從樂富走到九龍城再搭車,中途吃串泰國串燒,偶爾繞進公園走條新的路。有時會發現新事,例如原來小路裏有兩個婆婆會坐着,一邊聊天一邊看人踢波,有時沒看到什麼事,只和內在的自己說說話。

6年前,失業的榮仔天天在電腦前看求職網,覺得時光白白流走,動念從將軍澳走到元朗,自此開展了長途步行,還開設了臉書專頁「11號 全日遊街」分享路上風光。他說常有媒體問他觀察到什麼,要不就將事情定義為環保、運動,他指雖然有這些成份,「但其實行路是內在多於外在的。」前方途人在公園裏走着,經過一棵棵樹。他攤攤手:「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沒所謂觀察,反而他常常會邊行邊想事情:「例如是到底我在做什麼呢?我是不是要對家人好些,是不是要如何處理某些事?」

現在智能電話減去了很多可以靜下來的時間,「回歸行路可能會是一個選擇。」行路,可以讓他重新展開原來的生活。

6年前開始步行時,他還在用不能上網的傳統電話,現在手機能防水,洗澡也在看,靜下來的時間少之又少。但行路始終要看路,反為他保留了一點點思考的時間。(黃寶瑩攝)

行路的意義:觀察城市、環保、運動 or……?

但與自己對話,也只是他自己行路的答案,不一定就是行路的終極意義。他走着走着,抬頭莞爾一笑:「應該說行路可以作為一種方法去做任何的事。」——行路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觀察城市的方法,可以是環保、健康、省錢、避開塞車位,很多東西都可以借行路來達成,包括挑戰自己,也可以不是挑戰:「最理想的風氣不是『好,我們由屯門行出油塘!』,而是你找到自己行路的目的。」行路的意義可以有很多可能,生活亦然。於是我們走出了公園,即興決定 :去鑽石山吧。

去鑽石山,不一定要搭車,「一、兩個地鐵站其實是可以行的,不止是省錢,有可能是省時間。」榮仔說。「就像由太子到旺角,當你找到個地鐵站口,行落去某一層,等車,搭車,落車,再『貢』上來,上電梯,再上樓梯回到地面,其實好可能慢過就這樣行。」巴士有時也會慢過雙腿——有次榮仔在旺角東附近下車,發現漏了銀包,一直跑到太子地鐵站,竟追回那架巴士——那時那段路正在塞車,「都要跑的,但原來雙腳可以追得上巴士。」

有時最近的路正在塞車,轉個彎卻路路暢通,「你會在這個站上車,還是行過去才上車?」有些巴士路線會兜大圈,他說其實可以選擇走遠少許到那個圈的尾站,避過遊車河的「命運」。

中學時他會跟朋友從旺角走到尖沙咀,再回去廟街吃煲仔飯,到處亂逛。(黃寶瑩攝)

忘了可以選擇 忘了自由

「但很多人甚至不是很懂得搭車,離開了鐵路就不知怎辦。他們忘了鐵路以外的選擇,包括行路,包括搭船。」他說。大家常說地鐵逼爆,但原來在某些情況下行路正可以是出路。「以前在太子上班,也常行去尖沙咀,找朋友、吃飯,其實只是行完整條彌敦道。」路上還可以吃串燒賣,拐進較少人的黑布街享受片刻寧靜。省回車錢,也賺回一點不一樣的日常。

只是人除了忘記可以不搭車,也忘了行路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前幾天榮仔和一個女性朋友從沙田行到尖沙咀,「她說一來就挑戰這麼高難度?最後行了4個鐘,她都說不是很累。」但未試過用步行代替交通的人,總覺得行路是「行路L」的事。有時要從一個地鐵站到下個地鐵站,榮仔會跟朋友說行路很近:「不是我那種近啊,是真的很近。」朋友卻往往聽不入耳:「你當然近,你喜歡行便行,我搭車。」他繼續勸:「真的行好一點呢,快好多。」最終的回答是:

「我搭的士,byebye。」

他慨嘆人忘了如何行路,但其實行路才是最舒服:「小時集隊常常都要換重心腳——當站着時其實兩隻腳都繃緊,行路卻很舒服。」(黃寶瑩攝)

行路是本能 是選擇生活的方法

「人好像忘了怎麼行路。」榮仔無奈地說。有次他在旺角遇到個遊客,對方說不想搭地鐵該如何去尖沙咀,他教他搭巴士,那人卻說:「其實我是想行過去。」榮仔呆一呆:「但要行45分鐘呢。」那人回他:「很簡單而已。」他說:「平日常常被人說,漸漸以為別人不會行,但原來是呢,原來別人也會想行。」原來每個人都可以行到45分鐘的距離,或者更多。

「都市步行不(全)是由彩虹行去屯門,其實只要記得彩虹行去黃大仙是不用搭車的,那已經很好了。」他說。好在我們終於記得,生活原來有得選擇,而且選擇之後,或者會迎來更多不一樣的生活。

下午5時25分,我們走到了鑽石山。他指着不遠處的樓群,笑笑說:「那邊就是彩虹,不如我們做個小測試,看看行路還是搭車較快?」

欲知後事如何?行路除了可能快過搭車,還可以讓我們看清道路規劃問題,下回分解!

【搭少程車.二】城市規劃逼行人飛天遁地 :不應給人迂迴的感覺

行路除了成為搭車以外的選擇,還可以是遊戲。走在不熟路的地方,到底要如何認路、前往目的地?詳看:

【搭少程車.三】不用地圖不問路:九龍城去鑽石山點行?

「還有一點,其實斑馬線是行人優先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權益。」(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