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協理副校長:創意無得教但可培養 建議中小學生學少啲多探索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發展,將其視為經濟新動力。究竟何謂創意?又該如何學習?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教育)張國威指出,創意「無法直接教授」但可透過訓練培養。他強調:「創意就是用新方法連結不同的知識點」,若學生僅模仿既定方法,則無法真正培養創意。關鍵在於提供實踐平台與開放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連結,這正是跨學科教育的核心價值。

創意「無得教」但學得來
談到創意,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教育)張國威指出,當原本毫無關聯的事物產生新的聯繫,創意便隨之而來。因此創意「無得教,我這樣connect,然後你照抄,那就不是創意」,重點在於學會從不同角度建立聯繫,從而啟發創意,因此創意學得來,可以透過訓練培養。學校應提供平台及環境,讓學生自行嘗試連接不同知識,而非把固定方法強加給學生。
不過創意需要「素材」,就像砌積木一樣先要有各種形狀的零件。因此他強調,「基礎知識一定要懂」。要是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再聰明也難以進行創意連結。學生必須先掌握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才能進一步組合出創意。
張國威指出,浸大會通過強化學生在文化、商業、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此外,讓不同專長的學生合作,是激發創意的好辦法。浸大會通過項目式課程及實習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和不同學科的同學合作,共同進行創新。
除了創意,人工智能(AI)應用亦是各行各業的發展大趨勢。張國威表示,未來的學生不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則,還要具備應用能力,能在不同領域有效利用AI工具,提升個人、學術及職業生活的生產力。同時不能忽略倫理與批判意識,成為負責任的使用者。
建議中小學生「學少啲」 騰出空間自主探索
談到中小學生該如何提升創意及 AI 相關素養和技能,為升讀大學及未來職場做準備,張國威提出了「學少啲」的關鍵觀點。
他先說明自己希望下一代具備的特質,就是包括人工能等不同面向的知識都保持好奇;欣賞不同文化;透過嘗試不熟悉的事物,主動探索自身潛力;並樂於與背景多元的人互動及合作。
張國威解釋,現在年輕人已經被學習填滿所有自主思考空間,「不斷不斷餵嘢畀佢哋」,所以應提供平台與空間,讓年輕人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嘗試、發掘自己的興趣與潛能。
更重要一點是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連結資訊,他舉例「不是數學強就催谷數學」,認為年輕人可透過跨學科共同探索與討論,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連結資訊,激發創意。
擺脫「怕出錯」心態作嘗試 著眼過程多於成果
除了「學少啲」,張國威認為家長與老師更應讓學生學會從失敗中學習(learn to fail),要擺脫「怕出錯」的心態作出嘗試,著眼過程多於成果。他建議去試一些非自己強項的事情,或能從中發掘潛能及激發創意。即使結果未達預期,也可培養出更具韌性與創新力的下一代 ,使他們「敢於突破框架、樂於接納差異,並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版圖」。
世界複雜多變 培育跨學科人才應對挑戰
無論是創意還是 AI 相關素養與技術,張國威多次強調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氣候變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問題日趨複雜,單一學科的知識已無法應對當前的種種挑戰。因此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的人才,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從而推動解決方案的創新。
浸大推出新本科課程架構 學生可自由靈活組合
考慮未來的社會需要以及大趨勢,張國威表示,浸大於2025/26學年推出全新的本科課程架構,主要包括跨學科課程、第二主修及自訂主修,旨在培養未來能適應及塑造社會的學生。
他指,浸大重構了一個靈活且適應性強的本科課程,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志向自由組合不同的課程組件,包括主修、副修、專業和選修課程。他認為課程設計有助於學生轉換職業或同時擔任多個職位,目標是提升至培養能夠塑造未來的學生,讓學生能夠設計、實施並貢獻於未來的社會、教育、組織和金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