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從威尼斯雙年展回港 楊沛鏗《別離庭》無魚魚缸看城市失落

【展覽/威尼斯雙年展】當你走進M+二樓展廳,迎接你的是一片幽靜又詭異景象:一排排整齊陳列的魚缸空空如也,沒有水、沒有魚,牆上留有乾涸水藻痕跡,粉紅色魚缸燈映照下,空氣裡彷彿流動着一種說不清的情感。

去年,藝術家楊沛鏗(Trevor Yeung)代表香港參與第60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外圍展,以《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吸引了超過20萬名觀眾,創下香港外圍展的歷史紀錄。如今展覽回到香港,以全新布局在M+重新演繹。
《楊沛鏗:別離庭》並非威尼斯展覽簡單複製,而是一場「回應展」,藝術家透過「別離」(Detachments)概念,引領我們凝視關係終結後,那片既空洞又充滿記憶的風景。
金魚街男孩之養成
楊沛鏗的名字可能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不算熟悉,要讀懂其藝術,或許要先從他背景說起。楊沛鏗的童年記憶,與「水」和「生命容器」密不可分。
他1988年生於廣東,成長於香港。他父親經營海鮮酒家,魚池成為他童年最熟悉的景象。在這些海鮮池裡,生命以一種極其脆弱和功能性的方式存在著——牠們是商品,等待被挑選、被消耗。小時候,他常駐足於酒家外水池,觀察魚兒悠游,或看着一缸缸海鮮不斷被更換,這些畫面無疑為他為日後創作埋下伏筆。
進入中學後,楊沛鏗開始養魚,第一次親手組裝魚缸、調整過濾器、照料魚隻的過程,令他對這個「小宇宙」產生了深厚興趣。長大後,他更愛到旺角金魚街一間間水族店流連,仔細觀察各種魚缸與裝置如何構建一個個封閉又脆弱的生態系統。
一邊是海鮮酒家裡生命短暫與無常,另一邊是寵物魚缸中,那種小心翼翼、近乎偏執的關懷與控制,兩端經歷截然不同,塑造了他獨特藝術視角。究竟在人造封閉系統中,生命是如何被定義、被對待?
第一站:走進被棄置的水族店
踏入M+展廳,首先你會看到一片被粉紅色燈光籠罩空間。一排排層架上,整齊地擺放著數十個空空如也的魚缸,作品名為《(不是真的)逃避洞》。這場景像極了一間結業後被遺棄的水族店,但魚在哪裡?水又去了哪裡?
在威尼斯展出時,這些魚缸裡盛滿了水,維持著一個看似隨時能迎接新生命狀態。然而,在香港回應展中,他刻意將水全部抽乾。觀眾看到的,是玻璃缸壁上乾涸水藻、水垢和淡淡痕跡。水的缺席,反而讓「水」的記憶變得異常清晰,迫使你思考: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是疏忽照顧導致系統崩潰?還是主人刻意選擇了離開?牆上扭曲鏡子,將走進來的觀眾身影映照其中,觀者也成為了這個場景一部分。
層架後方,則是另一組名為《小小安逸龍捲風(颱風過後)》的水族箱。特別有趣的是,這部分區域被藍色鐵鍊阻隔,觀眾只能在外圍觀賞,這種「禁區」設計讓人聯想起海鮮酒家或水族店中那些「閒人止步」後台區域,反而激起更強烈好奇心。一個小小魚缸,卻連接著作動複雜、看似過度專業濾水系統。然而,這個精心維持的生態系統如今也已崩壞,似乎再精密控制,也敵不過疏忽後果。
房間中還散布著其他引人深思作品,《小氣情人(香港)》展示了從威尼斯展覽場地牆壁收集來的鹽晶,而《晚菇群》則呈現真菌群落在潮濕環境中頑強生長。這些通常被視為有害的物質,在楊沛鏗詮釋下成為適應惡劣環境生命力象徵。
第二站:復刻威尼斯庭院
穿過幽暗水族店,展覽第二部分光線明亮、豁然開朗,猶如一個威尼斯的庭院,庭院中佈滿奇特紀念品和細節,邀請觀眾坐下來休息和沉思。
庭院中央,是被木板圍起來的《永不足夠貪婪池(施工中)》。在威尼斯時,它是一座真正運作的噴泉,抽著威尼斯運河的水,循環不息。回到香港,楊沛鏗讓它徹底停擺,甚至用工程圍板將其圍起,彷彿一件等待維修或已被遺忘的公共設施。作品保留了在威尼斯運作時留下水跡,停滯於時間之中,像一件從異地帶回來的紀念品。
不遠處是《秒愛之門》,金屬支架上掛著裝了水的透明塑膠袋,完全就是金魚街常見景象——一袋袋生命被掛起,等待被帶回家。但這裡的袋中,依舊沒有魚,顛覆了我們把新寵物帶回家那種興奮心情,突出了消費文化中虛無感。
在展廳一側,觀眾會遇到《財源滾滾泉》。楊沛鏗如此介紹道:「大家看到黃色球狀物品都通常認為是祈求財富的黃晶,但實際上這個作品裡並沒有一個是黃晶,這是大家一貫以來誤解。」透明缸中放置著染色白水晶和加工粉晶,營造出「財源滾滾」視覺效果,充滿反諷意味。
在一個充滿水的城市,他展示了有水的「雙附院」展覽;而回到一個讓人感到關係疏離的家,他呈現了一個無水的「別離庭」。當我們凝視這些空無一物容器時,或許會重新思考什麼是「失去」,什麼是「擁有」,在別離中重新尋找連結。
【展覽詳情】
名稱:楊沛鏗:別離庭
地點:M+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
日期:即日至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