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艦訪港|從2018到2025 美列根號訪港終成中美關係最後餘溫
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於7月3日至7日訪問香港,並於週末向公眾開放參觀,吸引全港乃至國際目光。距離上一次中國航母遼寧艦來港已相隔八年,今次山東艦訪港意義重大,不僅是向香港市民展現國家軍事實力,亦是藉香港的國際舞台向全球「秀肌肉」。
香港因水域通達,在回歸前時常有各國軍艦停靠;但回歸後,海外軍艦靠港需獲中央批准,因此「能否訪港」也在某程度上成為各國與中國關係的晴雨表。上一次有航空母艦訪港,是2018年11月的美國「列根號」;而那場訪問,如今看來更像是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兩國關係的「迴光返照」。
我們來看看2018年發生了什麼。
中美貿易戰於2018年因特朗普對中國發動301調查,全面開打;亦是中美關係從競爭走向全面對抗的關鍵轉折。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部分貨物加徵25%的關稅,北京亦開始報復措施,雙方在經濟層面的裂痕快速擴大,但在軍事領域,似乎仍試圖維繫一點基本互信。
2018年11月,美國航母「列根號」訪港。吸引市民前去參觀的同時,美國5000名軍官亦分批上岸活動,與香港警務處和駐港部隊進行交流,同時探訪香港小學、遊覽香港。當時美國國防部表示,「香港港口訪問是美中軍方之間持續軍事交流的一部分」。同時也被認為是習近平和特朗普在當年G20峰會會面之前的「友善舉動」和「中美兩軍關係保持穩定的積極信號」。
山東艦訪港|東西方接觸前線 九七後美航母仍頻訪港 這年成轉折
然而,這一積極信號也不過是自2018年年初兩國關係持續惡劣下的一次「迴光返照」。
2018年初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9月又批准對台軍售,金額達3.3億美元,包括F-16與C-130等戰機零件。美國國防部當時用「他國」形容台灣,稱「這項可能的軍售案會透過改進他國安全防禦能力,也有助於美國的外交與國防政策。」對此,中國外交部強烈抗議,指此舉「嚴重違反國際法與三個聯合公報」,要求美國「立即撤銷上述對台軍售計劃,停止美台軍事聯繫」。
2018年9月,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當月,美國國防部公布,其B-52轟炸機接連飛越南海與東海;而美國國務院則於9月20日宣布,根據《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對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其部長李尚福實施制裁。
此輪衝突也迅速波及軍事交流與互訪安排。中方除了召回要去美國參加第23屆「國際海上力量研討會」的中國海軍司令員沈金龍外,更臨時拒絕美國兩棲攻擊艦「黃蜂號」(USS Wasp)訪問香港的申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北京的一系列作法是「為了表達不滿」。
同年10月,在南海海域,中美軍艦爆發驚險對峙。美國驅逐艦迪凱特號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時,中國「蘭州號」以不足45碼 (約41米) 的距離逼近、驅離,美方形容中方行為「不安全、不專業」,中方則反指美艦「侵犯主權」。這次事件,也許是南海局勢自2016年仲裁案後最接近擦槍走火的一刻。《紐約時報》也曾稱此為「懦夫博弈」,暗指中方「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態度。
根據北京大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報告(SCSPI),2018年美軍在南海展開至少10次針對中國的「航行自由行動」,出動4個航母打擊群、4個兩棲戒備大隊與大量戰略平台,試圖對中國實施戰略威懾。其中就包括11月訪問香港的列根號和被拒絕的黃蜂號。
從這些事件來看,2018年11月「列根號」訪港,或許正是中美之間最後一次公開展示「可控摩擦」的餘溫。至此之後,美國軍艦再未踏足香港,兩國關係亦全面惡化:華為孟晚舟事件爆發、媒體互逐、新館疫情相互甩鍋、科技晶片全面封鎖;在國安法實施後,美國更插手中國內政,取消香港特殊待遇、通過香港自治法......
在2022年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美兩軍更是長達16個月暫停對話;2023年11月「習拜會」後,雙方才又同意重啟軍事熱線,恢復溝通機制。但互信顯然未能完全修復。有分析認為,美中兩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結構性矛盾 沒有絲毫改善,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
據《2024年美國在南海軍事活動不完全報告》統計,2024年全年,美軍艦共計5次穿越台灣海峽,雖較2023年的6次、2022年的9次、2021年的12次與2020年的15次略有減少,呈現頻率回落趨勢,但每次行動均伴隨高調輿論炒作。
報告還指出,儘管有紅海危機,令美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呈現減速跡象,但其聯盟體系的集體行動反而愈發頻密與深入:美日澳、美菲聯演持續強化,核心盟友如英國、加拿大的參與度穩定增長,甚至有更多非傳統亞太盟(如意大利、德國、荷蘭、法國)也積極加入南海與周邊水域的聯合軍事演訓。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演設計明顯更具針對性。多場演習以「大國競爭」為背景,將中國作為假想對手,模擬多維戰場環境,設定具有高對抗性的科目,以提升美軍於西太的軍事威懾與實戰能力。
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美關係「晴雨表」的美艦訪港,在2018年後徹底中斷。2019年,中國更先後拒絕了美國「綠灣號」與「伊利湖號」的訪問申請。
美國航母離開的第7年,7月3日,由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航母「山東艦」首次訪問香港,開啟為期5日的日程,並開放公眾上艦參觀。進港時,山東艦上懸掛五星紅旗,海軍官兵於甲板排列出「國安家好」字樣,並在護衛艦湛江艦上高掛橫幅「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而今年也是《香港國安法》實施5週年,在這樣的時間點,山東艦訪港的訊號清晰直接: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自信展示,亦是國家主權的可視化體現。
山東艦訪港|英國航母罕訪印太 家門前的「船堅炮利」再不屬西方
1997年回歸前,美國海軍艦艇訪港曾是常態,每年可達數十次,最高接近60次。對於美國來說,這裡是自由港,是在亞洲重要的補給地,更是中美之間保有的「戰略模糊空間」。但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香港遭美國取消特殊地位,停止優惠待遇,限制軍民兩用科技輸港,並且繼續評估撤回其他特別待遇。
顯然,香港在中美軍事博弈中的角色已經轉變。「航母訪港」不僅僅是軍事交流,亦是國家治理、主權的一部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中國的主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列根號」於2018年訪港的同一年,中國的山東艦才剛完成第三次海上試驗;一年後,它正式在海南交付服役,自此成為中國海軍的主力戰力之一。
今年6月底,山東艦與遼寧艦首次聯手組成雙航母編隊,進入西太平洋,突破第二島鏈進行實戰化訓練,引發美日等國的全程監控與高度關注。訓練期間,雙航母全程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艦載戰機多次升空應對各類情況,最終圓滿完成演習任務。6月30日,訓練結束後,山東艦啟程返航,於7月3日「回家」抵達香港。
山東艦訪港|艦上5大打卡點曝光 殲-15T首在航母甲板對公眾開放
從2018到2025,香港的角色轉變也像一面鏡子照向國際變局。
2015年,美國「斯特蒂姆」號曾停靠上海港口,與中國軍官進行演習搜救,還舉辦籃球比賽;2016年,美國「藍嶺號」再次到訪上海吳淞口,舉行交流活動。而在2015年,中國中國海軍152艦艇編隊繼也連續2次到訪美國,第二次更停靠在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總部珍珠港。
此後,中美軍艦同時停靠一地已經是去年的12月。2024年12月,美軍驅逐艦時隔8年首度停靠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與30公里外雲壤海軍基地的兩艘中國巡防艦「狹路相逢」,形成中美兩國軍艦同時出現在柬埔寨的罕見景象。看似「偶遇」,但在地點、時機和部署上,皆反映了中美在印太地區競逐影響力上的較勁對峙。
7月3日,正當山東艦訪港引發全球焦點之際,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也同日抵達菲律賓馬尼拉港。中國南部戰區也於同一日宣布,在中國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進行戰備警巡。自六月起即持續加強海空域巡邏,強調「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堅決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
雖然「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主任胡波曾表示,「2023年美军在南海平均待到10天以上甚至有一个多月。美国主要是达到战略上的目的,并不是说真的要过来打仗。」但不論美國是戰略威懾還是將中國作為假想敵軍演,香港從美國航母「最後一次訪問」的地點,變成中國航母回家的第一站,就足以說明世界秩序正在悄然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