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這是什麼意思?——相互同步取消對對方人員和機構的制裁。2021年前後正是美國就所謂新疆「人權問題」而向中國發難並帶動西方世界跟隨行動的高潮。那段時間發生了中國與西方的一連串摩擦。歐方對中方人員和機構制裁,中方隨後反制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歐洲議會宣佈擱置、凍結對中歐好不容易達成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審議和批准。如今,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是一個強烈信號,相信未來中歐會有不少事情發生,而歐洲在貿易戰中將如何自處是推動變化的關鍵力量。
這個舉措早有跡象。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向是對中國態度最強硬的歐洲領導人之一,她在今年3月稱,中歐關係是當前世界最複雜和最重要的關係之一,歐洲如何把握對華關係,是歐洲未來經濟繁榮和安全的決定性因素。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塞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也批評美國加徵關稅嚴重衝擊國際貿易,歐盟同意與中國儘快啟動磋商,深入討論市場準入、中歐汽車產業投資合作等問題。
在特朗普貿易大棒下,歐洲也是選擇「不跪」。回看,歐盟成員國在特朗普向全球開戰後的一星期,就決定對美國商品徵收220億歐元的反制關稅,其速度之快,決心之堅定,在歐盟同美國打交道的歷史上是罕見的。歐盟的決策機制一貫以緩慢低效而聞名,然而這一次卻讓人眼睛一亮。更何況,這個決定是在特朗普已經明確發出威脅的情況之下做出的,可以看出,歐洲人也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2024年11月4日,歐盟貿易專員塞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記者會時發表講話。(Reuters) 像這樣重大的決策,歐盟委員會需要兩個多數的支持:27個成員國中須有15個贊成,而且它們代表的人口必須至少佔歐盟人口的65%。4月9日的投票中,只有匈牙利投票反對「不跪」。27個成員國中26個投了贊成票。
雖然特朗普在4月9日宣佈將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含歐盟27國,中國除外。一聽到特朗普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的消息,馮德萊恩立馬宣佈與美國「相向而行」。她向特朗普喊話:「我們將最終實施得到成員國大力支持的歐盟反制措施,但將暫停實施90天。」但她也同時表示:「如果談判結果不令人滿意,我們的反制措施將生效。」「歐盟委員會將繼續努力應對美國目前仍在實施的25%汽車關稅和10%『普遍』徵稅」。
這實際上是在告訴華盛頓:在這條戰線上,90天的停火不適用,我們時刻準備反擊。她還說,在這暫停實施「報復關稅」的90天內,「進一步反制措施的準備仍將繼續,所有選項仍在考慮中」。換句話來講,馮德萊恩在提醒特朗普,只要「對等關稅」不徹底取消,歐盟不會放棄「報復」。
2024年5月6日,法國巴黎愛麗舍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在對歐盟進行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期間,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右)及法國總統埃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等舉行三方會談後,與馮德萊恩握手。(Getty) 歐盟實際上也是「一手硬,一手軟」,美國和歐洲媒體稱之為「雙軌手法」(dual-track approach)。這一手法不僅使歐委會獲得了成員國足夠的政治支持,而且使得它能以強勢地位與華盛頓進行談判。事實上,在特朗普4月2日「解放日」宣佈「對等關稅」之前,歐盟委員會的官員們就吸取來上次的教訓,形成一個基本共識:特朗普吃硬不吃軟,歐盟只有以實力才能求和平。
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一直很微妙。塞夫喬維奇5月1日對《金融時報》表示,布魯塞爾希望增加從美國購買500億歐元的商品,以解決貿易關係中的「問題」。 塞夫喬維奇在開出500億歐元的報價時,就同時加上了「共同對付中國」這個報價。《金融時報》透露,塞夫喬維奇說歐盟還願意與美國合作,幫助應對中國出口激增帶來的影響,讓美國嚐到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的「甜頭」。
這是對美國的「要挾」,也是對中國的「警示」,也不排除馮德萊恩集團也是在向中國發出信號,要求北京更多地關注歐洲的訴求,防止歐洲「聯美制華」。
圖為2025年3月1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基民盟)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說。(Getty Images) 美國是絕不會滿足於歐盟提出的500億歐元購買清單的。在能源和軍火領域,歐盟對美國而言具有巨大的誘惑力。美國更看重的是藉此機會增強對歐盟的控制。在推動烏克蘭停戰和修復美俄關係方面,美國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歐盟的控制。更為嚴峻的是,無論是在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問題上,還是在應對美國的關稅戰方面,歐洲內部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矛盾。法德兩國之間的爭鬥日益激烈,雙方都在爭奪歐盟的領導權。而東西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也在不斷加劇。關稅戰更是讓歐盟內部的分歧和矛盾雪上加霜。特朗普的戰略戰術就是要通過極限施壓,在歐盟的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或者徹底擊潰歐盟的心理防線。
現在是中歐走近的最好機會。《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文章也稱,「中國會充分利用華盛頓的混亂思維……(這種混亂思維)為中國重塑國際聯盟、改變力量平衡以利於自身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今年3月,德國《明鏡》周刊證實,歐洲會議國際經貿委員會主席朗格在與馮德萊恩討論,歐盟想要將與中國在2020年達成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重新提上議程。另,中歐電動汽車相關談判已開啟。歐盟發言人4月10日稱,歐盟與中國已同意為中國製電動汽車制定最低售價,以此替代歐盟去年決定實施的加徵關稅措施。如今,中歐雙方相互取消人員制裁。這是有深遠影響的一步,為歐洲議會重啟《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提供程序支持掃除了一個關鍵障礙。
圖為2025年5月6日,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到訪美國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迎接。(Reuters) 可見,貿易戰以來,實際上中歐之間在積極溝通,並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歐洲的自身利益來說,與中國合作既是經濟上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槓桿,在中美之間維持某種平衡,這是歐洲的戰略利益之所在。
實際上,在中國堅定地與美國展開貿易對抗之後,對於歐洲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絕佳機遇。倘若中歐兩大經濟體能夠攜手並肩、緊密合作,形成強大的合力,那麼必定能夠迫使特朗普政府重新審視並收回其關稅政策。至少,美國在對歐洲採取強硬措施時會有所忌憚,不敢過於肆意妄為。或者說,歐盟將因此獲得一個與美國對話的重要籌碼,增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更為重要的是,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所引發的國際局勢混亂,以及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對抗態勢,正加速推動着世界格局的變革與秩序的重構。這無疑是增強歐洲獨立性、擺脱美國控制的最佳歷史機遇。這也是當歐洲面對霸凌的美國,可以「不跪」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