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浪潮】北京觀察:從封禁到站台 中南海為何大轉彎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或許不在內地的朋友不能夠想象,一夜之間地攤經濟在內地的萬人空巷。「工資沒8000,不如擺地攤,十年打工一場空,擺攤三年變富翁,工作不好找,地攤搞一搞。」各個社交平台上,無論是程序員、公關人員還是媒體人都自我調侃要去「擺地攤」。目前,相關話題的討論量已超過10億閲讀。

地攤經濟在中國的一夜爆紅令大眾在狂歡之餘不禁要問:「擺地攤」怎麼就突然從此前被官方所規範的貿易行動一夜之間成為鼓勵的對象了?在輿論狂歡的背後,是誰鬆綁了地攤經濟的發展,造成如此大的政策轉彎?

▼ 疫情露曙光 夜市文化重新席捲成都

+1

一份被修改的政府工作報吿

「地攤經濟」意外在這次「兩會」和新冠肺炎疫情後走紅,背景很多,比如疫情對實體經濟、服務業的打擊,比如消費拉動的疲軟,比如成千上萬的失業者群體重新「返貧」 的風險……但是,在這背後總有邏輯,或者說決策過程吧。

從當前顯示的信息來看,地攤經濟是獲得中南海首肯的政策指令。全國兩會之後,一份修改版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吿在網上流傳,其中在報吿的第三項「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着力穩企業保就業」中有一項「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的舉措,其中有一句「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被標紅顯示。

根據公開這份修改版報吿的消息解釋,標紅意味着是對李克強在5月22日的全國人大會議所作政府工作報吿的增加部分。而政府工作報吿的調整是在經過全國人大審議之後。也即是說,這其實是全國人大的意見。

更明確的一個線索是,在5月28日下午,李克強在全國兩會閉幕後會見中外記者時向外界提到「前兩周我看到報道,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李克強所說的這個西部城市隨後在中國官媒6月3日的一則報道中得到證實:今年3月份,成都市率先為地攤經濟鬆綁,2個月來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

就在全國兩會閉幕之後,中共中央文明辦發文稱在2020年的中國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一時之間,內地27個城市已經搶先開設攤販規範點。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地攤浪潮」便在中國席捲開來。

▼ 兩會之後內地現「擺地攤」熱潮

從夜經濟到地攤經濟

「擺地攤」曾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最先活躍起來的一種流動販賣方式,但是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官方對城市治理的理念愈發重視所謂的「城市形象」,而擁堵在街道兩旁,販賣各種商品的地攤也被視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路邊擺攤現象被嚴格規範與約束,甚至禁止。

但是強硬的政策指令並未完全禁絕擺攤現象。過去的一些年,城管與攤販的矛盾曾是中國最普遍的社會矛盾。其中曾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是2017年年底北京以違建拆除防止火災發生為由的低端人口事件。2017年11月,北京在全市進行了為期40天的所謂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根據媒體的報道,此次行動期間,官方的執行隊伍強制性的查處拆毀群租房、公寓租房,臨街商戶玻璃被砸碎,甚至整條街都被挖掘機推平。這一系列舉動迫使大量外地人口搬離租住地,同時引發了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輿論爭議。

儘管北京官方一直矢口否認所謂的「低端人口」事件,但是此後北京常住人口20年首次下降,而路邊攤等被認為不符合城市秩序的經營活動也被城管部門徹底拋棄。此事被指與當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要求將控制人口數量限定在2,300萬的指示有關。

但是2018年在中國經濟轉型與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各地又開始了重新復活「夜間經濟」的聲音, 其中四川成都、重慶、陝西西安等城市依靠其休閒旅遊的定位與適當的宣傳方式,成為中國媒體報道中夜間經濟的案例。

即使有中國官方的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站台,但是夜間經濟提出的這兩年似乎更多的停留在宣傳層面。由於中國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以及南北生活習慣乃至城鄉差異等等原因,夜間經濟的落實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此番地攤經濟的提出雖然反響強烈,但這股浪潮之後其到底最終也只是一場輿論狂歡還是能夠以一種新的形式回歸,需要後續觀察。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