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筆記|芬蘭交流團──重新找回學習的意義
文: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邱春燕校長
在繁重的考試之後,許多學校會安排各式各樣的交流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室、走進世界,探索書本以外的學習。但交流團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今年四月,我與一群學生踏上前往芬蘭的旅程,進行一場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研學之旅。那是一段深刻、感動、充滿成長與反思的歷程。
提到「芬蘭」,學生們最初想到的多是童話中的聖誕老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北歐國家,是全球教育改革的典範?我們的旅程,從好奇與期待出發,最終走進了學生心中一片柔軟的土地──讓他們重新理解學習,也重新認識自己。
嚴格甄選──用心踏出第一步
當我們宣布將組織赴芬蘭的交流團時,學生反應熱烈,報名踴躍。然而,我們深知,這不該只是一趟「旅遊」,而是一場能啟動思考與轉變的學習經驗。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套細緻的選拔機制。學生需預先搜集資料,清楚列明自己想在旅程中探索的主題。我們重視的不僅是語文能力與思維深度,更是那份主動學習的心志。
準備過程對許多學生而言已是一次洗禮。他們開始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從單純「完成任務」的思維,轉化為對知識的追問與熱情。這,就是交流團給學生的第一堂課。
第一次飛翔──踏出舒適圈的勇氣
不少同學是第一次離開香港,第一次搭飛機、踏足歐洲,第一次見到雪地,在嚴寒中一起數星星,甚至第一次用英語與陌生人交流。對他們而言,這不只是一場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理上的冒險。
在芬蘭,我們走訪當地學校,目睹學生如何依興趣和節奏規劃自己的學習。沒有密集的測驗,沒有繁重的功課,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衡、自在與對自我負責的精神。對比之下,學生開始反思,學習是否只能是一場分數競賽?原來,學習也可以是快樂而自由的。
交流與探索──在異地照見自己
在行程中,同學們需要分組按不同的主題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與挑戰:走訪超市比較物價、觀察教堂的建築細節、搭乘公共交通與市民交流……學生們親身接觸當地人,主動問問題、用英語表達自己,從懵懂到自信,每一點進步都令人動容。
更感人的是,每晚的反思時間。師生圍坐一起,分享當天的見聞與感受。有同學說:「以前我以為學習就是不斷做功課、準備考試。但在這裡,我發現,當我真的對某樣事情產生興趣,學習就變得不再沉重,反而是一種享受。」
這樣的覺醒,是任何課本都無法給予的。
淚水中的蛻變──讓教育回到初心
旅程的最後一天,我們在芬蘭的草地上圍成一圈,進行最後一次深度對話。我問學生:「這趟旅程中,你學會了什麼?你有哪些欣賞自己及組員的地方?你認為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回到香港後,你希望自己有什麼改變?」一位女同學流著眼淚說:「我一直努力讀書,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有時真的很灰心,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但這次,我學會了欣賞自己,也知道,不只是成績可以定義我。」
她的話,道出了許多學生內心的掙扎與迷惘。而這段旅程,就像一盞燈,照亮了他們內心深處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的地方。
那一刻,我與老師們抱著學生一起落淚。我心疼他們的掙扎,但也深知,這些眼淚,是他們蛻變的見證。
旅程的意義──陪伴孩子找到方向
這次芬蘭交流團讓我更加確信,教育的真義,不在於我們帶學生「去到哪裡」,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一段好的交流,不只是開拓視野,更是心靈的對話,是讓學生在不同文化中看見自己、看見希望的過程。
在這個變化迅速、充滿未知的世界中,未來的成功不只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理解與信任,陪伴他們走過迷茫,走向成長。
這是一段我們一起走過的旅程,也是一份將永遠珍藏於心的回憶。謝謝每一位學生的真誠與勇氣,謝謝每一位老師的陪伴與付出。願這份感動與學習的種子,長成他們未來生命中最堅實的力量。
作者簡介: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邱春燕校長
邱校長為2014/15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獲獎教師。致力培養未來人才,鼓勵學生在學業成績、品格培育以及個人潛能上多元化地發展,並在學校推動創新,倡導尊重和包容,鼓勵學生勇於探索與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