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回顧・上|變種病毒湧現難與之共存 晶片荒問題懸而未決

撰文:歐敬洛 房伊媚 成依華
出版:更新:

2021年踏入尾聲,全球仍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陰霾籠罩,多國對華行動成為年內的重要外交議題,塔利班重掌阿富汗、緬甸政變、東京奧運,以至供應鏈問題和能源價格上升等,都是不能忽視的國際新聞。讓香港01為讀者回顧2021年國際大事。

圖為6月5日,美國華爾街著名無畏女孩的雕像,在疫情下被戴上了口罩。(Getty)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持續

2021年新冠肺炎持續,成為全球焦點。多國雖然在上半年開始推出疫苗,但變種病毒的出現加大了防疫的難度。從英國發現的Alpha、印度發現的Delta、到11月南非發現的Omicron變種,一浪接一浪的衝擊各國。

疫苗接種亦非一帆風順,在年初疫苗剛推出時,受原材料不足及供應鏈受阻影響,疫苗生產數量不足。富裕國家囤購大量疫苗,加速了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特別是非洲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成為病毒傳染及繁殖的溫床,讓Delta及Omicron變種突然冒出,反撲富裕國家。

這導致不少國家一直要在開關、閉關的模式的循環。有些國家因順利推行疫苗接種,決定實行「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嘗試進一步放鬆防疫限制,但最新Omicron變種的出現與抗疫疲勞,導致多國感染數字再次劇增。加上Omicron變種傳染速度較之前任何一個變種都要大,很快便成為多國主要的感染病毒株。

不少國家只能再次收緊限制,歐洲多國已宣布取消聖誕及2022年的慶祝活動。新冠肺炎將繼續成為2022年人類的最大煩惱。

圖為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CGTN正在直播。(Getty)

多國針對中國行動升級

中美關係是2021年最大的外交議題之一。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調整外交策略,不再無的放矢,而是拉起「民主對專制」的旗幟,與歐洲各國及盟友針對中國人權問題,抨擊中國。其中最大的指控,是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政策。

拜登保留部分特朗普時期針對中國的政策,包括關稅、加強對中國留學生審查等,並對參與「打壓人權」的企業實施制裁。美國亦特別加強與日本、印度和澳洲成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維護「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應對中國。

至2021年中,歐美支持台灣的聲音逐漸變得響亮,立陶宛讓台灣設立代表處,引來北京強烈不滿。立陶宛稱設立台灣代表處未與一個中國政策相違,並得到美國歐盟的支持。

外交杯葛北京冬奧亦成為歐美各國抗議中國打壓人權的最新舉措,美國在12月宣布不會派遣官員出席將在2月稱行的北京冬奧開幕典禮,獲英國澳洲等的支持。

圖為11月29日,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模型照片。Bitcoin價值在過去一年大幅增長。(Reuters)

加密貨幣成投資新寵兒

2020年尾在電腦推出新一代顯示卡的帶動下,牽起新一輪的加密貨幣潮,而這熱潮至今仍然持續。比特幣(Bitcoin)在2020年10月約1萬美元的低位,急升至2021年11月近6.7萬美元歷史高位。

比特幣的暴漲帶動其他加密貨幣的發展,包括由馬斯克極力吹棒的狗狗幣(Dogecoin);加密貨幣投資成為大熱,亦成功帶動投資平台如幣安(Binance)發展。但瘋狂的「掘礦」影響電腦市場,令顯示卡價格至今居高不下,同時亦因消耗大量電力,讓掘礦行為與「不環保」扯上關係。

加密貨幣的投資創造了新興市場,有看好前景的投資者與企業,從中賺取了巨額獲利,例如有「科技股女股神」之稱的伍德(Cathie Wood)。甚至有國家把國運賭注在加密貨幣上,如薩爾瓦多在6月宣布把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但同時對加密貨幣否定及不滿的聲音亦逐漸變得響亮,中國在10月正式宣布禁止加密貨幣,並大力掃蕩參與掘礦人士。然而即使失去中國這龐大市場,加密貨幣熱潮依然持續,直至2022年。

圖為7月7日,埃及伊斯梅利亞,巨型貨輪長賜號正穿越蘇彝士運河。(Getty)

供應鏈地震餘波至今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響,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但其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要說道3月於埃及蘇彝士運河造成阻塞的長榮巨型貨輪長賜號。這6天的阻塞造成的蝴蝶效應,至今仍然未解。

維持供應鏈的除了出貨的問題外,亦包括運送貨物,和用作裝貨的集裝箱。長賜號的阻塞及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封港事件,造成全球各地集裝箱一度短缺。供應商無法或要以更昂貴的價錢租借集裝箱運貨,繼而影響運貨時間和成本。

而當貨輪在港口重新開放後,突然大規模出港造成接收港口阻塞,均進一步拖延運貨時間和成本。美國洛杉磯港口10月出現的大擠塞,與年初長榮塞港及中國疫情封港,導致貨運延期有直接關係。

晶片成為了供應鏈不足下的一個重災區。晶片生產幾乎全由韓國及台灣主導,受到中美競爭的影響,中國電子製造商囤積晶片,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量不足,導致電子商品價格上升,相信至2022年短期內難有改善。

圖為11月5日,位於德國蓋爾森基興一座燃煤發電站。(AP)

全球價格能源上升

全球能源價格上漲亦是2021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原油、天然氣及煤碳價格自8月不斷上升,其中歐洲天然氣價格在12月仍屢創歷史新高,截至12月21日,已達到每百萬瓦時(MWh)181歐元,價格是年初的7倍。

會造成能源價格上漲有多個原因,背景是新冠疫情下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減少,原油和天然氣均集體減產,以致2021年中各國嘗試重啟經濟後讓需求一下子急升,推高能源價格。

還有是政治原因,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來源之一,俄羅斯因地緣政治局勢關係被指控制天然氣供應,從而推高價格。同樣的事亦發生在中國上,中國停止進口澳洲煤碳,但國家生產的煤碳供不應求,大幅推高煤碳價格。

而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燃煤及使用化石原料的同時,因可再生能源替代不足,亦造成化石能源價格上升。特別是燃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最為嚴重,如何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同時維持能源穩定,會成為2022年及今後的重要課題。

塔利班:圖為2021年8月19日,阿富汗塔利班成員在首都喀布爾巡邏。(AP)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

美國2001年發起「反恐戰爭」、入侵阿富汗,推翻極端組織塔利班(Taliban)政權。美國和北約2021年4月根據2020年2月簽署的和平協議,宣布從阿富汗撤軍,結束持續近20年的戰爭。但塔利班乘時而起,迅速攻佔多省,最終在2021年8月15日進入首都喀布爾、重新掌權。

塔利班20年前掌權時實施嚴格伊斯蘭法律,一些阿富汗人擔心未來須再過沒人權的生活,也有曾反抗塔利班的人害怕遭報復,他們於是用不同方法逃到鄰國。人群湧往機場,他們想坐飛機離開。塔利班要求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8月31日前完成撤軍,多國亦以軍機撤離外交官、公民及合資格人士。有阿富汗人情急之下爬上軍機,摔落喪命。

塔利班安撫民眾,承諾不會重蹈覆轍,但他們沒兌現承諾、沒法保障民生。美國和歐盟與塔利班展開會談,希望向阿富汗人提供援助,塔利班要求他們解凍阿富汗資產。如阿富汗人道危機得不到解決,它所引發的難民問題將持續影響多國,包括與阿富汗接壤的中國。

緬甸示威:圖為2021年12月20日,緬甸仰光有人上街示威,表達對軍方的不滿。(AP)

緬甸再回到軍政府時代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NLD)在2020年11月的大選中勝出,軍方指他們涉及選舉舞弊,並在2021年2月1日發動政變。軍方拘捕時任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和大批官員,宣布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掌權,緬甸再次回到軍政府時代。昂山素姬面臨多項指控,如所有罪名成立,她或會被判入獄102年。

國民和反對派人士上街示威,抗議政變。軍方暴力鎮壓示威,援助政治犯協會(AAPP)稱,截至12月23日,已證實最少1,365人在政變期間死亡。網上流傳影片顯示,軍警將示威者的屍體運上警車,地面留下長長血印。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亦不斷與軍方衝突,國家陷入分裂,戰火令部份國民逃至鄰國。

緬甸經濟因局勢不穩、西方國家實施制裁、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而大受打擊。很多中資企業在緬甸設廠或有業務,局勢發展影響他們的去留。加上有示威者指控中國支持緬甸軍方、並在中資工廠縱火,令中國商人擔心安全問題。

德國政壇:默克爾(左)2021年12月卸任德國總理後,朔爾茨(右)接任上場,圖為12月8日默克爾離任時的情況(Reuters)

德國「默克爾時代」告終

作為德國政壇象徵人物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終於在2021年12月正式卸任德國總理,結束長達16年的執政生涯。

這位67歲的「鐵娘子」,在執政期間曾應付一波接一波的危機,除了國內事務外,其他如歐債、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到新冠疫情等,種種國際上的大事情均可看到默克爾的影子。

「默克爾時代」告終,在2021年她所參與的最後大選中,她所屬的基民盟(CDU)也在大選中落敗,失去執政黨位置。新總理職位由社民黨(SPD)籍朔爾茨接替,未來除了經濟、民生抗疫等議題外,如何面對中國興起、適應中美對立之勢,也將是這繼任者面對的挑戰

東京奧運:2021年7月23日,日本網球女將大坂直美擔任開幕禮最後一棒火炬手(Reuters)

在爭議聲中開幕的東京奧運

東京奧運不幸遇上疫情危機,延期一年後終在2021年夏季舉行,但這屆「不被看好」的奧運仍是在一片爭議聲下揭幕:當地民眾過去已不滿眾多奧運相關工程造價太貴,至新冠疫情爆發後,更是質疑舉行奧運會將加劇疫情

在大半個月的奧運期間,日本健兒發揮好表現,以27金14銀17銅成績令國家登上獎牌榜第三,成功令不少日本國民振奮,一挽頹勢,但另一方面日本也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在7、8月一直飆升,並在8月底達至疫情高峰。時任首相菅義偉為這屆奧運揭幕,但他的民望反創新低,最終在9月黯然離任。

北京政府9月公布已申請加入CPTPP後,台灣也表示遞交加入CPTPP申請。圖為台灣總統蔡英文2020年成功連任時揮手向支持者表示感謝。(Getty)

中國大陸與台灣爭入CPTPP

在2021年,兩大貿易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備受矚目。

北京在9月16日正式公布已提交申請加入CPTPP的書面信函,然後在不足1周後的9月22日 ,台灣也宣告已遞交加入CPTPP申請,引來北京反對。由於協定成員國將決定誰可加入或不加入,各成員的立場備受關注,此協定目前有11個簽約國,包括澳洲、日本、新加坡等,它們覆蓋4.98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總和佔全球經濟總量13%。

另一協定RCEP則是在2021年傳出好消息,正式確定將在2022年1月1日生效,外界形容它是「全球最大的超級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