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得過且過、電話不離手」先別責怪!他們對此或也感掙扎

撰文:大是文化
出版:更新:

編按:孩子電話總不離手,其實在忙甚麼?他們學習變得得過且過,亦是正常嗎?以下內容節錄自《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一書,藉作者分享日本當代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心態,各位父母應能略懂自己孩子的想法。

與同學時時連線

日本國中一年級的學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高達80%。他們會使用手機做什麼?

根據兒童家庭廳〈令和五年度(2022年)青少年網路使用環境實況調查報告書〉指出,第一名是觀看影片(88%)、第二名是發布內容或互傳訊息(84.9%)、第三名是查資料(83%)。換句話說,使用手機的時間大部分花在影片、社群平臺及搜尋上。

(按:在臺灣教育部〈112年(2023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書〉中,國中生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為87%。使用手機上網時,最常進行的活動為玩遊戲〔77.6%〕、使用社群平臺〔75.3%〕和影音網站〔72.9%〕。)

不論是LINE、X(舊名Twitter)或Instagram,社群平臺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武器。

不過,社群平臺上的關係,有時反而讓孩子很痛苦。

關西地區一名四十多歲的女老師說: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生活很吃力,即使在放學後,也要一直用社群平臺跟朋友連線到深夜,幾乎沒有時間從學校的人際關係中解脫。」
.「才剛回到家,幾分鐘前才道別過的朋友,就已經透過社群平臺傳來訊息或照片。不論是晚餐時間,還是讀書、洗澡時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睡前,甚至是已經入睡。」

我常常聽父母說,孩子們即使回到家,也會一直在社群平臺上跟朋友聊天。直到不久之前還只是傳文字訊息,近年來則改用視訊通話。

上述情況常見於準備段考或其他考試時,由於這段期間學校課程會縮短、沒有社團活動,所以學生們會提早回家。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假如學生覺得提早放學很無聊,就會傳送簡訊給朋友,或是約同學到圖書館或速食店一起用功。

然而,現在的國中生拿起智慧型手機,就能利用通訊軟體(例如LINE)打視訊電話互相聯絡。他們跟幾個朋友建立群組,不間斷的視訊通話,從傍晚到深夜,都一直在線上查看彼此用功的模樣。

一旦這個現象變得理所當然,不僅是考試期間,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進行視訊。他們不見得會說話或是玩同一款遊戲,而是將手機放在書桌或床邊,另外拿平板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或聽音樂。偶爾看一下對方在做什麼,再鑽進自己的世界裡。

相關文章:10題檢視孩子是否患有社群恐慌症?不斷更新動態、手機離身即焦慮

+9

寧可被監視,也不要當邊緣人

為什麼想要跟朋友聯繫到這種程度?

我向採訪時遇到的一名女國中生拋出這個問題。她跟朋友建立的聊天群組不只一個,每天會花上幾個小時視訊,她說:

.「我認為,即使我們都不說話也仍這麼做的原因,大概是為了讓彼此安心。」
.「假如能夠透過手機隨時看到對方,不就表示這個人跟我是朋友嗎?反過來說,當我獨處時,就會開始擔心各種事,例如對方是不是討厭我,或是朋友是否正在跟別人在做某件事。所以,只要隨時能透過手機看到彼此的臉,就不必對此感到焦慮。」

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沒有方法可以求證朋友在放學後,是不是跟自己以外的人玩耍,或是在家裡做什麼。

不過,有了智慧型裝置後,孩子們就可以時時查看朋友在做什麼。因此,他們會產生一種心理,要是沒有時時聯絡就會不安,只好用社群平臺束縛彼此,以獲得安全感。

孩子們為掌握彼此狀況而使用的工具,除了通訊軟體之外,還有如whoo或Jagat等共享即時定位資訊的應用程式。

這些APP可以瞬間查出使用者的所在地,並透過聊天室傳送訊息。孩子們將這些程式安裝在手機上後,就能看到朋友當下的位置,並詢問對方「你在那裡做什麼」,甚至是監看交往對象或鍾情異性的動向。這在國、高中生之間蔚為熱潮。

不論是視訊通話,還是共享位置資訊的應用程式,孩子們是否會討厭時時處於被監視的狀態?

先前的女學生表示:「不太會在意吧?假如討厭(被別人知道)的話,關掉手機電源就好了。更討厭的是,如果我是唯一不這麼做的人,反而覺得像被同儕排擠一樣。」

另一位男學生也說:「明明大家都互相連線,卻只有我沒這樣做,那不就是『邊緣人』嗎?這樣別人就會覺得我是個小咖(按:小角色、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咖」為cast〔角色〕的音譯),很遜(丟臉)。」

照理說,孤單一個人不見得意味著「孤獨」。反倒是人與人的關係越緊密,精神就越容易感到疲憊。這種時候就要離開群體,騰出個人時間治癒心靈。

不過,國中生的共通點,就是害怕因為不共享資訊而成為邊緣人。與其成為邊緣人,不如隨時保持聯繫。

相關文章:教育|要孩子「享受學習」是說笑嗎?搣甩5個心態改變將悄然而至

+10

我的能力只有這樣

如今,日本學力程度高的升學型學校,以培養世界級人才為目標,推動國際化教育,讓學子們掌握國際觀。

我每年會走訪幾次這些日本高中,除了採訪,也會舉辦演講。有時,在演講之後,學生們會透過社群平臺傳送訊息給我。從他們的社群平臺個人簡介中,可以看到一個共通點。

這些學生會得意洋洋的寫出就學高中的名稱,例如「○○高中三年國際課程」。假如參與了強校的社團活動,也會寫上「○○高中○○社進軍國民體育大賽」,一流大學的學生也會寫著「○○大學,○○研討會,國際協力團,○○公司實習生」。不過,學力程度越低的學校,這種情況就越少。

學歷是學生以努力為代價取得的社會地位,想在社群平臺上誇耀是正常現象。大人們其實也是如此。

關東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知名升學高中男老師說:

.「過去,就算升上名校,只能從制服或學生書包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則可以藉由社群平臺展示學歷給不特定多數人看。我也聽說有男學生在社群平臺寫上校名之後,追蹤者就增加了。也會有陌生的女孩看到校名就追蹤,並傳送訊息給他。到了校慶時,就能與這些網路上認識的女生約見面。」
.「從這方面來看,學生們彰顯學歷的地方增加了,對於高學歷或成為菁英的抱負也變得非常高。」

前幾章中提到,首都圈的小學正在掀起國中應考熱潮,而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名校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

此外,由於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國際教育、職涯教育及企業家精神教育,將目標放在出國留學、就業於海外企業及創業的人也很多。總體來說,現今的升學意識比過去還要高。

相關文章:大愛也有底線!不想子女欺凌人或被欺凌 切忌讓他們結交3種朋友

+7

高學歷不再是目標

不過,並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同樣的想法。

當我詢問高中老師們時,發現大多數老師都表示,力爭上游的幾乎都是前段學校的學生,整體來說,高中生幹勁反而是低落的。

關西地區一名五十多歲的男老師說:

.「我們學校的程度,勉強可以列入縣內的前段班,屬於上流中的下流。因此,即使是校內成績中等的學生,只要拚命努力,也有機會升上東京或關西地區的一流大學。」
.「20年以前,只要在校成績不錯,學生從二年級結束社團活動後,就會以一流大學為目標,不顧一切努力。就算沒考上,也會選擇重考,並以相同的大學為目標。」
.「然而,如今目標高遠的學生變少了,得過且過的人大幅增加。因此,雖然縣內排名不變,進入知名大學的學生卻有所減少。」

現今企業在招募時,已經不再重視學歷,學校派系也正在消失。將學歷納入結婚條件的人也減少了。隨著學費高漲,追求升上一流大學而不惜重考的缺點大於優點,不少人就此放棄。

該名老師並不是在感嘆一流大學的學生減少,而是指出,設定高目標並為此努力對現代學生而言,不再是合理選擇,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設立目標。

老師表示,透過升學就業諮詢就可以窺見學生們的積極性不再。在這所高中中,升上三年級要決定未來出路時,說出以下這些話的人不在少數:

 •「我不喜歡唸書,讀現在成績能去的學校就行了。」
 •「選離家近的學校就行了。老師,請幫我從中選一些我可以上的學校。」
 •「要是報考好幾間學校都落榜,報名費就白花了。所以我要靠推甄入學,排名後面的學校也沒關係。」
 •「朋友說要去○○大學,所以我也要去。」

直到十幾年前,如果學生在升學就業諮詢時這樣說,老師就會搧風點火道:「只要擁有高遠的目標,就能開拓出不同的人生喔。」不過,最近這種言論再也無法打動學生。

老師繼續說道:「現在,不惜重考也要上大學的,只剩志在醫學院或牙醫系的學生。然而,他們大多不是因為自己想考上,而是身為醫師或牙醫的父母,要求他們繼承家業,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重考。這些學生會抱怨父母不准他們就讀醫學院以外的科系。」

相關文章:你也是這樣?網民列典型亞洲父母4大特徵 家長睇到有共鳴又心虛

+11

不願意挑戰高目標

根據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按:日本的大學聯合入學考試,相當於臺灣的學測,於2021年起實施)和大學入試中心試驗(舊制)的報考數據,以往重考生最多的年度為1994年的192,208人,2024年度為是68,220人,減少為三分之一。

社會背景不同也是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如果這個問題只出現在升學方面,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大驚小怪。然而,幹勁低落的心態也能在其他地方看到。

現代孩子們會用「動力」來表示幹勁。

他們會說「沒有動力,所以不想去學校」,或是「今天動力很低,所以就不去社團活動了」。升學就業諮詢時則會變成「因為沒有動力,所以當不成重考生」。

除了升學就業諮詢外,還有哪些情況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消極?東海一名中等程度的公立高中四十多歲男老師說:

.「我認為,這種現象也體現在社團活動中。不論是棒球社或橄欖球社,體育類社團的學生通常會追求更高一層或兩層的目標。像是出戰甲子園,或是出戰花園橄欖球場(按:日本最古老的橄欖球場,被譽為高中橄欖球的聖地,每年都會舉辦全國錦標賽)。能進入縣立大賽等級的社團也很有幹勁,因為以前最好的成績是前八強,所以今年就以前四強為目標。
.「然而,如今能設定高目標的孩子幾乎絕跡了。他們不會抱太大的期望,會毫不在乎的說:『因為去年打進第三場比賽,今年要是也打進第三場就好了,即使第一場就輸了也沒關係,只要開心就好。』當老師說要以參加全國大賽為目標,他們要不是嘲笑,就是把這當成職權騷擾。」

類似昭和時期那樣的「熱血運動精神」已經完全落伍了。不過,適度擁有高遠的目標,朝這個方向努力後就會成長,這也是現實。為什麼現代學生不再這麼想?

該名老師表示:

.「他們大概是過於重視過去的數據或自身的能力,並將此化為數值,片面斷定學校程度或自身水平就只有這樣,也就不會期望更多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大家常說的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ratio,簡稱為CP值。為性能和價格的比例)或時效比。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事物,效率會很差。因此,對他們來說高遠的目標是不合邏輯的。」

挑戰高目標的確有的可能失敗。不過,對高中生而言,挫折的經驗會成為生活上的精神糧食。即便沒有成功,也能透過以往努力的經驗,思考下一次該怎麼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然而,老師口中的學生似乎認為失敗是人生的汙點。所以,高遠的目標本身沒有意義。

延伸閱讀:「我做錯了嗎?」教懂孩子交友「5道理」別讓他們自幼習慣被情勒

+11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大是文化授權使用)

書名:《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作者:石井光太,日本紀實作家,長期關注文化、歷史及社會現象
譯者:李友君

【本文獲「大是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