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倖不會帶來成功「但習慣會」!了解成功的定義從今天起改變自己

僥倖不會帶來成功「但習慣會」!了解成功的定義從今天起改變自己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如果世人無法看見你的成果,那麼,你希望自己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人,但其實最失敗;還是被認為是最失敗的人,其實卻最成功?開始談「成功的習慣」之前,有必要先定義成功這回事。

《成功長青》:愛自己所做的事是成功必要條件,有效率地達到目標是第一順位

「成功」是有能力「做出改變」「創造深遠影響」和「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這是傑瑞・薄樂斯(Jerry Porras)在《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中訪談的 200 位「成功人士」,共同為成功下的定義。

薄樂斯曾與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合著《基業長青》,探討影響「企業」表現優劣的關鍵因素。之後,他將研究方向轉到長期表現傑出的「人」身上,花費 10 年訪談了來自全世界、超過 200 位在各領域中有傑出成就(且必須持續表現優異超過 20 年)的成功人士,遍及企業家、經理人、非營利組織、奧運選手、音樂家、教育家、諾貝爾獎、奧斯卡獎、普立茲獎得主等等,歸納出他們共有的特徵。

《成功長青》中的重要分析結果之一是,成功人士並不認為傳統的成功(財富、聲望和權力)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反而認為「愛自己所做的事」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而在他們心裏,「有效率地達到目標」,總是擺在第一順位。

相關文章:你比成功人士更不懂何謂失敗?有這4種特徵 註定你是人生失敗者

+16

《與成功有約》:以有效率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結果,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則潛心研究自美國獨立以來,超過 200 年中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遍及自我提升、心靈勵志、大眾心理學、名人傳記…等領域,完成了《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全球發行量超過 1000 萬本的暢銷書,並歸納出高效人士共同具備的 7 個習慣。

柯維雖然因此書獲得「成功學大師」之名,但他強調,《與成功有約》的目的不是幫助讀者追求傳統的「功成名就」,反而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成功學大師的共同見解: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成功!

在《與成功有約》和《成功長青》中,柯維與薄樂斯的研究對象都是成功人士,雖然研究方法與最終結論有所差異,兩人卻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理論架構:養成有效率地達成目標的「習慣」,是成功者共同的心靈配備。

成功的人不是超人,他和你我一樣,也會面臨困境、沮喪、失望。只是成功者往往能在面臨挫折時恢復鬥志、找出解方,在取捨掙扎時克服惰性、堅持初衷,為達成理想而驅策自己。正如 2000 年前亞里斯多德的名言: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覆。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提出「高效人士 7 習慣」的柯維,將「習慣」定義為「意願」「知識」與「技巧」三者的混合體 ,融合這 3 項要素,培養成功的習慣,是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

薄樂斯從成功人士身上發掘出「持續成功的 10 個特徵」,並劃分為「意義」「思考模式」「行動模式」三大要素,而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越能將這三者高度重合的人,就越成功;反之,若三大要素是多頭馬車,則成功將難以維持。

世上人人追求不同的目標,未必人人都想「成功」。況且,從來沒有甚麼成功方程式,是保證做了「一定會成功」的。但是,我們也許能從傑出人士的經驗與智慧中,了解他們都付出了哪些努力,試圖拼湊出成功的「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更多打工仔自我管理建議】

進步|成功人士怎煉成?關鍵在他們每天花4小時 做5件你不做的事

+11

成長|死做爛做只令你持續庸碌 前5%職場精英都有這20個做事習慣

+16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