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護理外勞佔38% 何啟明:香港多銀齡人口難做護理員

院舍護理外勞佔38% 何啟明:香港多銀齡人口難做護理員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香港在2021年已步入超高齡社會階段,即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20%,預計到2046年將達到36%,特區政府藉引入外勞來應對院舍護理員人手不足的問題。「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實施近兩年,截止今年3月,共有6,700名輸入護理員,佔全港護理員的38%。立法會事務委員會今日(9日)討論該計劃推行情況,政府強調計劃設有保障本地僱員機制,但多位議員擔心,外勞擴張恐壓抑工資增長及本地就業。

院舍外勞(黃浩謙攝)
院舍外勞(黃浩謙攝)

「特別計劃」在推出時設有7000個輸入配額,2024年上半年已接近用罄,政府在檢視業界供需情況後,同年7月公布增加8,000個配額,調整配額上限至15,000個,在隨後三年分批提供予院舍申請。至今年3月底,社會福利署向院舍業界共批出約8,300個配額,包括續約配額。目前全港共有17,700名護理員,其中6,700人屬外勞。

鄧家彪籲持續檢視擴大外勞計劃會否壓抑本地僱員工資增長,避免無量老闆剝削外勞,取代本地僱員。(直播截圖)

鄧家彪憂僱主逼本地員工退休以降低成本

工聯會鄧家彪對輸入外勞計劃表示質疑:「工聯會認為需要克制,用盡一切方法確保本地工人有限就業。」他指出,計劃雖規定津助院舍須維持「2名本地僱員:1名外勞」比例,但僱主可能在輸入外勞後迫使本地員工「自行辭職或退休」,變相降低成本。他更引述業界投訴,部分外勞「合約寫10小時,實際做16小時」,質問政府如何保障工人權益。

署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何啟明表示,2019年以來,護理員每年都有約2%的工資增長。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甄麗明亦稱,「大部分運營者都希望在本地找到合適僱員」,表示將留意本地及外勞比例,此外,在院舍開放新人手名額及續約過程中,社署都能看到人員比例。

何啟明指香港每年有五萬人退休,只有三至四萬人進入職場,整體勞動人口少了。

民建聯顏汶羽則質疑「2:1」比例不限職位,擔憂產生「請高級本地員工,但輸入外勞做護理員」。何啟明表示雖然「希望不要再輸入外勞,但香港人口結構有問題」,銀齡人口不斷增加,但難以從事護理員工作。此外,因為工種眾多,「2:1」」比例只能規定整體公司而非單獨工種。

顏汶羽籲政府加強對院舍人手比例的巡查,及優化護理員培訓。(直播截圖)

周小松斥工資不平等 僱主乏誘因請本地人

勞工界議員周小松議員以數據佐證:本地護理員人數從兩年前的11,300人降至11,000人,而外勞薪資中位數僅15,100元,低於資助院舍本地員工的17,000至20,000元水平。「政府撥款2萬多元給非牟利機構請本地人,卻准許用1.5萬元請外勞,機構哪來動力聘本地員工?」

何啟明回應稱數字減少因行業「很多人退休」,需要外勞保持服務人手和質素。「希望長期10%的人手是通過勞工補充計劃補充。」他認為僱主更傾向請本地人,僱主需要為外勞提供住宿,且只能最多收取10%租金,「本地人更便宜」。

周小松認為本地與外勞護理員工資不平等,讓僱主優先考慮外勞。(直播截圖)

狄志遠:行業環境無法吸引年輕人

新思維狄志遠認為,護理員行業環境不好,難以吸引本地年輕人。他以日本為例指,「日本老人院很多斯斯文文的靚仔靚女,他們能接受持續訓練,看到上升空間,覺得工作有意思,有使命感」,而香港人則對護理員工作「感到厭惡」。他詢問政府是否有定KPI——三年後有多少本地人做護理員?

何啟明反駁指「日本也大量輸入外勞,不過不是護理」。他強調,香港私營院舍環境也很好,部分環境差的「牌照院舍」或將淘汰。他又表示,「護理員沒有門檻,小六就能做,香港小學畢業的人數在減少」,低層工作如護理員可以非本地勞工補充,鼓勵本地人從事中層及高層的工作,如保健員、護理保健員等。

狄志遠認為核心問題是無法發展本地能力,指政府的展覽活動難吸引人手。(直播截圖)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