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西高山實測登山機械人 點評行山「黑科技」優勢與不足

在第一次測試,測試者認為登山助力機械人可以幫到復康的病人,所以在第二次測試邀請到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Horlick),穿上登山機械人上落港島的西高山。試用過後,何淑玲指登山機械人可協助四頭肌發力抬腿,適合下肢肌力不足的傷患者或普通遊客行山,並可訓練中風或脊柱受傷的病人。不過,何淑玲認為在行平路的時候,機械人沒有提供向後蹬的力,跟人體正常行路的步姿有點出入,而且她覺得向兩側活動或轉向時,機械人的反應亦不夠靈活,尚有不少改進空間。
第一次測試:登山機械人香港實測 行山「黑科技」挑戰針山樓級 試後感大分享

何淑玲在山頂凌霄閣穿上由深圳肯綮科技研發的下肢外骨骼機械人「π」,沿夏力道步行,適應登山機械人,之後接山徑,登上高494米的西高山。她說:「我覺得比平時上山快,整體感覺是輕鬆了,不會那麼喘氣,因為它真的幫到我的髖關節及膝蓋發力。」她表示平時上西高山要用12分鐘,這次用了11分鐘便登頂。
經過仔細測試後,何淑玲分開上山、平路及落山3方面去評價登山機械人。她說:「上山的確可以幫到髖屈肌及四頭肌發力,因為它可以產生一道向上的力,我覺得很有幫助,特別對一些下肢肌力不足的傷患者。或者是普通遊客,平時不夠運動訓練,但如果要上很高的山、上很多樓級,其實很有幫助。」她表示機械人可以加強上樓梯時的平衡,行得更穩定。
接着,她認為穿着機械人行平路時,步姿有點奇怪,她說:「它主要提供抬腿時的發力,但缺乏向後蹬時的發力,所以臀部要多點主動發力,希望將來可以改善。」對於落山,她認為沒有幫助,甚至影響落山動作的流暢。她說:「機械人在向前行方面做得很好,但當我想向兩側活動及轉向時,反應好像慢了一點。」
協助行山以外,何淑玲表示這部登山機械人可以幫助中風或脊柱受傷的病人訓練,刺激腦部。她舉例,若有病人因神經損傷不能自主地做到某個下肢動作的幅度,機械人可以協助病人完成,重新教育腦部。她認為登山機械人在復康方面有很大潛力,適合一些膝蓋關節退化或者換上人工關節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