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即將消失的懷舊小食|菲林卷砵仔糕哪樣是你童年回憶?附食譜

近期香港出現結業潮,很多富有香港特色的店舖接連倒閉,包括一些傳統茶樓和糕餅店。昔日可以從街邊小販檔或舊式糕餅店中買到的特色街頭小食,例如砵仔糕,紙包蛋糕等,已經越來越難買到,甚至即將絕跡。香港的特色小食,除了魚蛋燒賣和雞蛋仔以外,受歡迎的其實還有很多 !
以下10種小食,你認識多少?哪一種是你回憶中的味道?跟著下面的食譜,你可以試著重現那些消失的味道,尋回舊時代的情懷和回憶!
10種懷舊小食及食譜
1. 砵仔糕
砵仔糕在製作的時候會被倒入一隻稱爲砵仔的瓦製小碗中蒸熟,因而得名。主要分爲黃糖和白糖兩種口味,會加入煮軟的紅豆,表面光滑,質地軟糯。後來也有椰汁、桂花馬蹄砵仔糕等創新做法。
在舊式的街邊檔,檔主會用兩條竹籤一插一推,把砵仔糕從小碗裏推出來。拿著兩支竹籤,品嘗砵仔糕當中紅豆和黃糖混合的甜香味,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2. 芝麻卷/卷菲林
芝麻卷因外形像是一卷菲林,又被稱爲菲林卷,60-80年代在茶樓盛行。它口感柔滑,芝麻香濃郁,像是芝麻糊的凝固版,由黑芝麻、冰糖及馬蹄粉做成的粉漿在蒸熟後被捲成圓柱形,切段後可見層層螺旋紋。
3. 麥芽糖夾餅
麥芽糖夾餅是兩塊餅乾中間夾著香甜的麥芽糖、花生碎和砂糖,口感外脆內軟。麥芽糖甜而不膩,咬出來的時候還會拉絲。攤販會使用一支竹籤將麥芽糖挑起,將其捲成小球狀,然後將麥芽糖放在一塊餅乾上,再另一塊餅乾夾住,輕輕壓緊,使麥芽糖均勻分佈。
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瓶裝的麥芽糖糖漿,風味雖然未必及得上傳統的街邊檔,但為了尋回那種情懷,大家也不妨嘗試在家中用梳打餅乾和麥芽糖糖漿,製作麥芽糖夾餅。
4. 龍鬚糖
龍鬚糖是源遠流長的民間小食,糖絲細如龍鬚,因而得名。龍鬚糖的製作是一門精湛的技藝,在澳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過程需要先煮軟麥芽糖,再反覆揉搓麥芽糖成糖膠,將糖膠糰中央的洞拉大,扭成8字狀,再將糖膠糰對折拉長,不斷重複,直至糖膠糰呈拉絲狀,最後把餡料加入糖絲卷起,整形切成小份。
龍鬚糖外層糖絲輕盈蓬鬆,入口即化,包裹著炒香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帶有堅果和糖的甜香,口感香脆。近期也有草莓、抹茶、朱古力龍鬚糖等創新做法。
5. 冷糕
冷糕是潮州的傳統美食,在50至70年代流行於香港街頭。軟綿綿的蛋糕經過烘煎以後有了香脆的外皮,夾著炒香的芝麻、花生碎及砂糖,對摺變成三角形的冷糕,與夾餅有點相似。放涼以後食用,口感會更加香脆。
6. 茶粿
茶粿不含茶的成分,因爲傳統上茶粿要配茶食用,因而得名。茶粿由糯米粉或艾草粉製成外皮,鹹甜俱備,鹹有眉豆餡及蘿蔔絲餡;甜有花生椰絲及豆沙餡,軟糯煙韌。茶粿黏在竹葉或糭葉上,整件茶粿會沾上糭葉的香氣。
現在茶粿只在香港的鄉郊地區例如西貢、元朗、大澳等地方有攤販擺賣。
7. 糖葱餅
糖葱餅來自潮汕地區,稱作糖葱餅是因爲拉長的糖條看起來很像蔥白。白色麵皮捲成長條狀,內餡可見蜂窩狀的糖葱和花生碎,入口即化,甜而不膩。糖蔥餅的做法和龍鬚糖相似,需用白砂糖或黃糖熬煮後拉製成蜂窩狀空心糖條,也是一門技藝。
糖葱餅在50至60年代最流行。販賣糖蔥餅的小販,會揹著一個大鐵箱,鐵箱有一塊玻璃,讓人看到放在入面的糖蔥。當有人買的時候,就會從箱中拿出糖蔥,撒上椰絲和芝麻花生粉,再用一塊白麵皮包好。
8. 紙包蛋糕
舊式麵包店及茶餐廳經常可以找到紙包蛋糕,它是用烘焙紙包裹著的海綿蛋糕,細滑而充滿空氣感,充滿蛋香,因爲成本低而成爲大衆化的小食。對不少香港人來說,紙包蛋糕是充滿童年回憶的糕點。
9. 椰撻
蛋撻是熱門的港式小食,相比之下,椰撻比較少見。椰撻表面酥脆,烘烤至微焦,裏面包裹濃郁的椰絲和椰蓉醬,比蛋撻更厚實。傳統的椰撻,撻面有一小顆糖浸車厘子,用作裝飾點綴。椰撻的製作工序比蛋撻更多,受歡迎程度卻一直不如蛋撻。
10. 糖不甩
糖不甩由糯米製成,質地黏糯,沒有内餡,沾上芝麻粉或花生粉食用。昔日攤販會將一坨糯米糰丟入有糖的花生粉內,將大糯米糰剪成小塊,拌勻花生粉,用竹籤逐粒㓤起,放進透明膠盒內,再灑上花生粉,蓋上膠盒蓋後用橡皮筋紮緊。
【懷舊小食食譜】童年美食麻糍糖不甩 剪剪撈撈花生粉好味又煙韌
以上10種小食都代表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能找到這些小食的地方越來越少,大家要珍惜這些即將消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