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錦田公立蒙養學校 傳揚中國文化 建構共融校園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致力鼓勵及支援非華語學生(特別是少數族裔學生)盡早融入社會,包括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及學好中文。隨着加強支援措施的落實,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數目亦較過去提升。惟基於族裔文化、家庭對其升學及就業的期望、社交圈子及生活習慣不同等因素,非華語學生在本地學習中文方面仍存有不少困難。

學生穿起戲服,有板有眼!(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圖片)

本年學校透過舉辦「中華文化日」活動,提升非華語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並加強與本地學生的融合。活動正值安排於農曆新年假期之前,不少師生都穿起傳統中國服飾回校,非華語學生亦有機會試穿華服,令全校上下都洋溢着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當天全校學生透過全方位的活動去認識中華文化,包括於嘉年華中體驗中國傳統小玩意、動手製作並品嚐中國特色小食、參與動動腦筋猜燈謎、踢毽王大賽、特色賀年照相區(中國民族服裝體驗)、粵劇工作坊、毛筆書法比賽、賀年創意揮春製作活動及中國傳統技藝表演。多元化的體驗,讓非華語學生及本地學生都能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學習尊重彼此的文化,共同建構共融校園。

身披麟甲的學生舞獅隊起落騰舞,渾身是勁!(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圖片)

家校合作有助非華語學生適應華語環境

學校約有四分之一非華語學生,他們主要來自菲律賓、巴基斯坦、尼泊爾、越南等多個國家。本年度學校已增聘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及外籍英語教師,配合各級雙班主任,期望能積極與家長聯絡,讓家長更掌握學生在校情況。學校亦已裝設智能卡系統,透過家長手機應用程式,加強家校的聯繫。為提升學生對中文的學習動機,增加同學接觸及使用中文的機會,學校正嘗試以不同方法支援非華語同學,亦得到家長的支持。除了於課堂內進行抽離式學習及分層課業支援外,學校可讓非華語學生退修普通話科,以騰出課時,並由專責老師加強學生中文的學習,藉以提升學習成效。學校亦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科課後支援及功課輔導,並由學校中文科老師及校外導師任教,以提升學生對中文科內容的理解。在課餘期間,學校為同學舉辦中文朗誦訓練、英語話劇及才藝表演,以豐富校園的語境。本年學校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籌建「流動校園電視台」,將為學生提供更有利學習語文的平台。

民族服飾對對碰。(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圖片)

讓學生「動」起來學習

除語文以外,學校亦鼓勵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近年學校不時舉辦全方位活動讓非華語學生及本地學生走出校園,走出香港,一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如:遊屏山文物徑、參與國內遊學團等,同學們都踴躍參與活動。學校同時鼓勵非華語同學將自己的文化帶入學校,例如傳統舞蹈表演及各國美食分享等活動,同樣受到同學的熱烈歡迎。學校亦會花心思為學生營造對學校的歸屬感,如:學校致力透過訓輔計劃提升學生感恩、關愛等正向元素,更從整個校園出發,讓學生切身感受被關愛的温暖。上學年開始,學生在生日當天可穿著便服回校,接受大家祝福,班主任亦會定期為學生舉辦生日會。每人都有生日,但並非人人都知道其他同學生日。但當生日學生穿著便服回校,大家便一目了然。同學亦有機會互相欣賞不同的民族服飾,因非華語學生當天可穿自己的傳統民族服裝回校。

讓學校成為平台 讓孩子愉快學習

學校是一個讓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一同學習、分享和互相融和的平台,更能讓校園漸趨國際化。收生多元並非學校的難題,更是對同學、甚至老師十分有利的校園環境,為學校上下帶來嶄新視野。非華語學生在港落地生根,已是大趨勢。社會構成的改變,我們不能墨守成規,終需思變。《易經系辭》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現時已有不少有心人為這群學生摸索和付出,希望能更了解非華語學生的困難和需要,並尋找切合他們成長和學習需要的教學法。這群孩子作為香港的一份子,亦擔當起支撐香港未來的角色。如何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實有賴家校各方的鼎力合作,讓孩子有個美好未來。

(內容由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提供)

歡迎所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投稿至「01校園」,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及照片經電郵傳送至campus01@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