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爭執爸媽「看熱鬧」更好?偏心傷害大 專家教你處理3大重點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前段時間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提到了CC&DD姐弟倆,因為一件小事「打起來」的場景。有媽媽留言問,你家這倆也老這麼打嗎?請把「嗎」字去掉,是對一個二胎老母親最基本的尊重。

生二胎前啊,每天都在幻想手足之間相親相愛、和諧互動的美好畫面。但是,二胎三年,幻想的外衣逐漸褪去,我才發現,爭寵和打架才是常態。尤其DD這個小人兒戰鬥力日漸增強以後,那才叫一個精彩。

今天撕了姐姐的畫,老大找來訴苦;
明天因為一口零食,倆娃就爭得雞飛狗跳;
後天就可能啥也不為,弟弟純挑釁,給姐姐一巴掌...

當然了,也不光是我。每次聊起二胎話題的時候,評論區的畫風也基本都是這樣的:

(CC爸媽提供)

倆娃這架打的倒是酣暢淋漓,苦了我們這些老母親,天天被要求當「端水大師」。可這碗水真的端得平嗎?

我之前也説過,二胎家庭很難有真正的公平。承認吧,內心那桿秤再怎麼控制,也總會偏向其中一方。那麼,捫心自問,被你忽略的那個,是哪一方?大概,80%的答案都是老大吧。而且,我們的偏袒並非只是表面的時間陪伴、是否關注、或者優先滿足。很多時候,它還以一種更為隱匿的形式存在,讓老大的委屈無所遁形。

相關文章:無心的說話卻最傷人 十句父母不應對孩子說的話👇👇👇

+6

讓老大委屈的,是父母的「非分之想」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在沙發上躺屍時,孩子總有本事讓你不得清淨。某天,我家這倆娃不知道因為啥又打起來了,頓時聽到「哇」聲一片!這廂拉着你當判官,那廂追着你要公平......

中年老母好像沒有「躺平」的資格,可有時候真沒耐心聽這邊的「blabla...」,更沒有精力去哄那邊的「嗚嗚嗚~」

所有的聲音,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折磨。我不想讓場面更加失控,於是乎,這個時候,就會滋生出一種心理:我希望有那麼一個孩子,是能體諒我的、能幫我分擔的,能幫我終止這場哀嚎的。這個對象,往往會是姐姐。

雖然我不會強迫老大讓着老二,但在我想來,老大總歸是要比老二多吃了兩年鹽、多長了幾年本事......她理應共情我內心的這種煎熬、理應懂得適可而止、甚至可以恰到好處的處理好和弟弟之間的矛盾。

可現實呢,她不僅不能替我分擔,還一直大喊大叫跟我強調,「是弟弟先招惹我的!媽媽你管管他!」這種合理的訴求,在那一刻的我看來,也變成了無理取鬧。

「是他先招惹你沒錯,但你還手有必要下手那麼重嗎?」

如果我是老大,我恐怕也會想頂嘴:「哦,別人來打我,我還個手,還要先考慮分量哦?」相比於沒被我寄予期望的DD,此刻的CC成了我眼中那個更不懂事的孩子。我可能會指責她「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又或者是故意冷落她、不給她好臉色。

這種隱秘的遷怒對孩子的傷害,遠比明目張膽的偏袒要更嚴重。

(CC爸媽提供)

但當我們站在老大的角度想一想,CC不過是替我這個「不願意處理爭端」的媽媽背了黑鍋。再大,她的人生經驗也只有8年而已,她處理突發事件、處理情緒的能力怎麼可能達到我所期望的程度?

更何況,有些時候,明明就是老二的錯。就像我們家,好幾次,都是DD主動招惹。姐姐認真寫作業的時候,他跑去搗亂,明明是他用不了的文具,他偏偏要搶......幾次都是CC一忍再忍,實在忍不住了,才推他一把。然後他哭得最大聲。

即便是這樣,我還埋怨CC不懂事。想一想,都覺得自己太過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被娃拉着「斷案」的時候,產生過和我一樣的心理。如果有,我希望我的這些感悟,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相關文章:別羨慕人家懂教小孩!台星分享6大守則 房只擺睡床有原因👇👇👇

+18

手足之爭,到底如何保持「平衡」

當然了,問題總歸要解決。現實是,兩個娃就是會每天爭到你面前,就是會眼巴巴的問你要一個公平、求一個安慰。那老母親到底怎麼才能保持這個「平衡」呢?我的經驗是:

1. 既然沒有精力去「斷案」,那就把底線先亮出來

比如我們家現在,其實大多數衝突的起源,都是弟弟先去招惹的姐姐。其實我知道,這麼大點的娃能有什麼「壞心思」?他不過也是想姐姐的關注和陪玩,只是還沒有學會合理的表達自己而已。

但我還是給DD立了規矩,不管什麼原因,一旦對姐姐出現毫無緣由的暴力行為(抓頭髮、打人等),都是會被禁止和懲罰的。

對於姐姐也是,就算是弟弟有錯在先,但如果她出現過激行為,比如嚴重的推撞、毆打等,也會有後果。

所以,現在,一旦出現這種肢體上的衝突,我就先問:我們之前説好的,是什麼來着?其實有規矩在先,很多時候,只要我們稍一提醒,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行為有失當他們知道自己理虧的時候,你再評論,就不顯得偏心了。

(CC爸媽提供)

2. 把問題丟給孩子,多「看會熱鬧」

昨天晚上姐弟倆每人挑了一份甜品,DD上面是黃桃塊,姐姐上面是半顆草莓。到家打開,DD就偏要吃姐姐的草莓。

姐姐不給。DD嚎啕大哭、倔強的大喊:「我就要吃草莓!我就要吃草莓!我就要吃草莓!」魔鬼的嚎叫在整個客廳迴盪。

DD看CC不鬆口,開始把炮火轉向我:「媽媽,我要吃草莓」、「媽媽,我要吃草莓!」、「媽媽,我要吃草莓!!」我趕緊把頭埋低,假裝忙碌,一臉不知情突然被Cue的懵:「哦,媽媽知道了,我一會兒帶你去買哈」。

這顯然不是DD想要的答案,他當然不買帳,繼續崩潰大哭……又回攻姐姐:「我要吃草莓」、「我要吃草莓」、「我要吃草莓」……

最後姐姐在咆哮與嘶喊中思考了2分鐘後,鬆口:好吧好吧,給你吃一口,但一人吃一半!我也得吃你一半黃桃!之後,餐桌上傳出姐弟倆的品頭論足:草莓太酸了……黃桃也不怎麼好吃……

Who care這些?我內心只有暗爽:Yes! happy ending!我又忍住了!

之所以咬住牙不干預,是因為我們家踩的坑太多了!通常是奶奶第一個忍不住:「CC,你是姐姐,你就讓DD吃一口吧」。

完!此話一出,就是送命題。因為CC一定會憤怒。「為什麼,我上面就只有半個草莓!蛋糕也是他自己挑的……」balabala一頓輸出。奶奶也會啞口無言,確實也理虧啊,只能埋怨CC作為姐姐不夠懂事、不夠大度。

如果是制止DD呢?「草莓就是姐姐的,人家不給你沒毛病!你憑啥非得要?不給你就哭,你饞你還有理了啊?」首先DD必然會崩潰,因為他畢竟年紀小啊,3歲的他怎麼可能跟8歲的姐姐一樣極好的理解「別人的不能要」這種成熟的社會規則呢?

但更重要的一點,這樣會消滅掉老大的同理心。她看着DD哭,從往日累積的情分來講,姐姐可能會心軟的,不是每次的草莓她都一定特別想吃、不是每次玩具她一定要玩、不是每一次都一定不想讓,她也會猶豫這次要不要讓呢?如果這時候父母跳出來説,是DD沒道理,你完全不需要考慮他。老大的心就會變硬。

(CC爸媽提供)

其實,孩子之間的矛盾並非沒有你的插手,就調和不了。很多時候,反而是我們的插手,成了造成「不公」的源頭。

不論哪方被埋怨,難免會一肚子的委屈。這一肚子委屈也難保不化成一肚子的怨恨。在下一次衝突到來時,以更為激烈的形式出現。

相反,如果你不急着去當那個裁判,事情反而可能會向好發展。所以,我現在看開了,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妨讓矛盾飛一會兒,讓他們自己先嘗試解決。

實在解決不了的,我就從旁提醒下。比如DD搶了姐姐的玩具時,我就問CC,「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跟他談判,要過來?」你會發現,試過那麼幾次之後,CC的小腦瓜越來越靈活,弟弟經常是輕而易舉就被説服了。

要永遠相信,他們有優化處境的能力。而且,對於老大而言,你讓他自己去主導,投入到解決問題當中,遠比一刀切的給一個答案,效果要更好。

3. 一個扎心的事實:手足之間存在天然競爭關係

也有媽媽問過我,難道這架就這麼一直打下去啦?有沒有什麼辦法避免。

答案是避免不了。事實上,這種天然存在的競爭關係,反而是他們養成健全人格、在社會環境中立足的一個基礎。

我常説,手足之間的衝突是建設性的衝突。他們的相處的確總是伴隨着爭執、嫉妒、生氣、憤怒......但誰能保證,走出家庭以後,所面臨的環境總是一派祥和呢?現在的衝突,就相當於是對日後的一種演練。他們能從這種演練中,學會如何消化情緒、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表達自己、如何面對衝突等等。

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的秩序,已然是最安全的一種。能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通過爭吵、談判等方式學會競爭與合作、公平與規則,尊重與體諒,嘗試着自己去解決問題,是件多好的事情啊?對於有二胎的家庭來説,這可是一個「先天優勢」。正因為有了兄弟姐妹,才會讓娃儘早學會處理競爭關係。

所以,一段積極的、良好的手足關係,並非自始至終兄友弟恭。經歷過家庭中的小風浪,才能在未來面對大衝突時,生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CC爸媽提供)

我一直覺得「鈍感力」是一種生活智慧。

在育兒這件事上,我們習慣了事事敏感,似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讓孩子走歪路。比如娃之間一爭吵,我們總是習慣馬上站出來,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這個問題。

但是孩子越長大我越發現,其實很多情況下,保持鈍感,不那麼着急去做判斷、不那麼焦慮眼下似乎不可解的難題,反而會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處理二胎之間的矛盾,其實也需要我們保持一點「鈍感」。

你看「當事人」,吵得再兇,過不了多久也直接和好如初了,我們又何必那麼敏感。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