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計劃明年5月發射 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嫦娥六號」計劃明年5月發射 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撰文:范玉瑩
出版:更新:

4月25日,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表示,中國計劃在2024年5月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月背採樣返回。

吳艷華表示,中國將在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和嫦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在行星探測方面,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實現近地小行星伴飛、取樣和返回、主帶彗星伴飛。

吳艷華介紹,過去近20年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過去近3年間,中國成功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步實現繞著巡戰略目標,獲取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圖和76米空間分辨率全火星影像數據,探測數據科學研究成果,帶動地外天地綜合試驗場、文昌航天發射場等一大批先進基礎設施建設。

吳艷華指出,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實施以來,積極推進科學載荷搭載、數據開放共享、測控相互支持、共同科學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與超過19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先後簽署23份國際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未來,中國將持續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中海聯合月球和深空探測中心等重點方向建設,深化深空探測領域國際合作。

中國成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 邀請全球航天界參與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新華社》報道,中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國際深空探測學會7月7日在安徽合肥成立。該學會的成立對中國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是全球航天界協同創新的重要標誌。

中國成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科技日報)

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由中國政府批准,中國科技界發起,全球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共同參與,有助於匯聚全球力量推動外空領域的科技進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稱:「誠摯邀請全球航天界、科技界的科學家、工程師們積極加入學會,共同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作出積極貢獻。」

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研究員西蒙尼·德拉涅洛表示,前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深空探測非常困難,也極其昂貴,對各國來說都是巨大挑戰,合作和資源共享有利於實現雙贏。

研究小行星有助科學家了解太陽系起源。圖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體望遠鏡,它是中國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的主力觀測設備。(網上圖片)

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由深空探測實驗室、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及法國行星探測地平線2061五家單位聯合倡議,由20位中國國內院士與31名國外科學家共同發起申請,歷經兩年多籌備,於今年4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成為在民政部註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國際科技組織。

近年來,中國致力於為國際深空探測合作提供廣闊舞台,造福全人類。2017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就向國際社會正式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議,目前已有1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60餘個國際機構與中國有關方面簽署了國際合作文件。中國還詳細公布了月球樣品研究的申請流程和開展月球樣品國際合作的具體信息,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2025年4月6日,北京天文館舉辦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展。展覽展示了篩選自月球樣品CE5C0400YJFM00903H的礦物顆粒。(視覺中國)
2025年4月6日,北京天文館舉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展,展示月球樣品圖片,信息來源於月球樣品信息數據庫。(視覺中國)

吳偉仁介紹,未來,學會將圍繞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小行星防禦等領域,研究國際深空探測發展態勢。報道指,學會將通過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活動、推動全球航天科技人才培養等方式,搭建廣泛的合作交流平台,有力推動外層空間和平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