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飲食|專家揭飯後吃4種水果減糖吸收!腸胃差降血糖食木瓜
對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除了定期運動與減重,在飯後吃水果也可降低身體分泌胰島素、減少糖分攝取量、促進消化功能等優點。
專家建議,可吃番石榴、番茄替代鳳梨、荔枝等高升糖指數的水果,若先天腸胃道較差者,木瓜、奇異果則是很好的選項。
糖尿病患者飲食5大迷思(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糖尿病飲食|戒甜不吃飯血糖反失控?解構糖尿5迷思多吃各色水果
台灣營養學專家洪泰雄在Facebook表示,飯後吃水果的優點包括「減緩糖分吸收」,因為飯後在蛋白質、脂肪和膳食纖維等食物的營養素共同作用下,水果的糖分不會迅速進入血液,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維持穩定能量供應。其次,此舉也能「降低胰島素負擔」,由於先吃正餐中含蛋白質和好的脂肪食物,能延緩胃排空(食物停留在胃裡的時間、飽足感),使血糖變化較平穩,減少過度分泌胰島素的風險。
再者,飯後吃水果可「促進消化與腸道健康」,因為水果富含膳食纖維,飯後食用能幫助腸道蠕動、進消化,減少便秘問題,最後則是「減少影響分泌胃酸」,雖然空腹吃酸性水果對健康人影響不大,但對胃酸倒流或胃潰瘍患者,飯後吃水果較不易刺激胃黏膜。
吃太多糖容易造成11種健康危機(點擊下圖!👇👇👇)
相關文章:甜點熱量|20款糕點卡路里蛋撻排16心太軟只第3 冠軍1件=3碗飯
台灣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到,有糖尿病或有減重意願的民眾,宜在每餐中適度攝取蔬菜類食物,及黃豆、黑豆、毛豆等豆類蛋白質食物,以「蔬果579」的定義來看,就是6歲以上兒童或成人,每天至少2份(2個拳頭)水果、3份(300公克約一碗半)或以上蔬菜,重點在於「蔬菜的量永遠要大於水果的量」,以落實碳水化合物或熱量管制,其中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50%至55%左右,若以體重60公斤成人一天至少須攝取1500卡為計量,約為750卡左右。
針對飯後水果的選項,許惠玉建議,可選擇升糖指數(GI)較低的芭樂、番茄、奇異果、柳橙,都是一定熱量的基礎下有豐富營養的高CP值水果,或近逢產季的士多啤梨,及在台灣幾乎全年都有的「國民水果」木瓜、香蕉、鳳梨,但升糖指數相對略高,因此須留意攝取量。若先天腸胃道較差者,則可建議選擇木瓜、奇異果,相較於鳳梨、荔枝、龍眼更有助於消化功能,緩減刺激黏膜,改善胃酸倒流。
至於飯後吃水果的例外情況,洪泰雄補充,如果是在空腹狀態下準備運動,適量攝取蘋果、香蕉等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可提供身體能量,避免低血糖。若為生酮飲食者,一般會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他建議選擇莓果類水果,並搭配堅果、優格等健康脂肪,以利於平衡血糖反應。
延伸閱讀: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