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平權終極勝訴的征途 司法覆核案中他們的許多一小步

撰文:勞顯亮
出版:更新:

關於同性配偶權利的所有司法覆核案中,政府全部敗訴,岑子杰挑戰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案亦獲「部份終極勝訴」,政府須在2025年10月前,為同性伴侶關係設立替代框架。《香港01》回訪其中幾位覆核申請者,有人說打官司是煎熬,但每次邁出一小步,均是香港平權的一大步。
居屋案、遺產案申請者吳翰林,2020年底輕生離世,他的丈夫李亦豪成為替代申請者繼續覆核案件,終在2024年取得終極勝訴。案件後李亦豪為亡夫在教堂舉辦了追思會,亦將終審判辭送到他墓前。

性小眾平權司法覆核・專頁

2024年12月8日,李亦豪(Henry)為亡夫吳翰林(Edgar)舉行追思會,教堂接待處有吳翰林的遺照,以及二人的合照。(黃寶瑩攝)

李亦豪的「替代」 吳翰林的追思會

2024年12月8日傍晚,九龍佑寧堂內佈置了多面彩虹旗,接待處有教友吳翰林(Edgar)的遺照,他與丈夫李亦豪(Henry)的合照,還有兩份終審法院的判辭。判辭的中文新聞摘要,列出答辯人為「李亦豪,替代吳翰林(已歿)」。

吳翰林2019年就「居屋案」和「遺產案」入稟,他離世後,丈夫李亦豪成為替代申請人繼續打官司。2024年12月,李亦豪在終極勝訴後為吳翰林舉行追思會。(黃寶瑩攝)

吳翰林與李亦豪2017年在英國結婚,回港後在教堂舉行婚禮,之後就同性配偶居屋及遺產權利入稟司法覆核。二人結婚時接受《香港01》訪問,吳翰林說因為愛才結婚,但結婚同時受訪,「可以順便教導公眾,何樂而不為。讓其他基督徒、甚至全香港人看到,兩個人的愛很簡單,很值得慶祝的。」

吳翰林(Edgar)的追思會中,丈夫李亦豪(Henry)並無發言,只是默默聽其他人頌聖詩,並點蠟燭。(黃寶瑩攝)

不過身為天主教徒的吳翰林高調受訪,換來的是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的信件,撤回委員的任命,並要求二人「深切反省個人作為基督徒的身份,並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三思明辨」。

2020年9月,高院就遺產案判決,裁定吳翰林勝訴,律政司提出上訴。居屋案未開審、遺產案上訴仍待處理之時,吳翰林在2020年12月不敵抑鬱症輕生。

吳翰林(Edgar)追思會在九龍佑寧堂舉行,教堂內佈置了彩虹旗。(黃寶瑩攝)

2023年上訴庭駁回政府上訴後,李亦豪接受《香港01》訪問,帶着判辭到亡夫墓前,「裁決一直都跟身,很想帶裁決對他說,法庭終於見到你受的苦,是真真實實有發生過的。」他希望能完成官司,完成吳翰林的遺願。

不過這個希望要遲一年才實現,因為政府提出終極上訴,令官司再拖多一年。終極勝訴後,李亦豪無再受訪,而是寫了一封公開信,表示從未放棄過亡夫追求平等的初衷,努力捍衛一家人的事實,希望無辜負亡夫心血。

2018年Nick Infinger與丈夫在加拿大結婚後返港,申請公屋被拒後入稟司法覆核。(夏家朗攝)

Nick Infinger的慚愧與釋懷

最後的終極勝訴,還有公屋案。

2018年Nick Infinger與丈夫在加拿大結婚後返港,以「一般家庭」名義申請公屋,但房委會以二人不符合「夫妻」定義拒絕,Nick於同年11月入稟司法覆核。

同志平權公屋案案司法覆核申請者Nick Infinger,在終極勝訴之後接受訪問,希望官司完結後與丈夫好好過情侶生活。(夏家朗攝)

Nick Infinger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因為同志的身份,自小與家人有過不少爭執,18歲就更改了身份證上的英文名,之後亦參與爭取平等權益的同志團體。

2018年,與拍拖五六年的丈夫結婚,司法覆核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入稟,「當時結婚加司法覆核一起做,兩件事都很巧合,差不多同一時間發生。那時在佐敦的酒吧外很隨便地求婚,加拿大結婚後回來香港就立刻申請公屋,申請公屋後等待回覆,拖了我們很久,沒結果的還在批,最後出了一封拒絕的信,說我們不符合資格,就立即入紙申請法援做司法覆核。」

11月26日,同志平權公屋案、居屋案、遺產案,終審法院頒下判辭,政府全部終極敗訴。公屋案申請人Nick Infinger在終審法院外見記者。可能太緊張,做完訪問才記得拿出一早準備好的彩虹旗。(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入稟到勝訴,經歷六年,當年不同同志團體間,就如何爭取平權有過路線之爭,Nick亦曾經質疑岑子杰直接司法覆核承認海外同性婚姻,「其實都完全沒有想像到去到今天這個狀況,社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當初我都很反對岑子杰他這樣包圍式的去爭取,因為那時有個意見就是,如果他萬一失敗了,隔很久的時間都沒有機會再次去申請。」

然而岑子杰案最終「部份終極勝訴」,Nick亦覺得,當下的社會氣氛,可以做司法覆核的機會少了,「我自己有點慚愧,因為岑子杰看得比較廣闊,他有勇氣入稟。」

Nick從中學就開始爭取同志權益,經歷過社會不接受、教會很反對,他說今天都很開心終於很多人認識同志,不再當同志是隱形,也會接受同志,有一絲欣慰。

官司後,Nick希望與丈夫有更多時間過情侶生活,他與一段時間無見面的媽媽再見面後,亦釋懷不少,「媽媽有看新聞,但不理解為何我會肯拋頭露面,擔心『槍打出頭鳥』,可能有不好的後果;另一方面,亦因為新聞知道我有穩定感情關係,覺得放心,亦不能理會太多,其後我亦有少許釋懷。」

Billy Leung是同志肛交年齡司法覆核的申請者,過去亦曾就同志平權等議題接受訪問。(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Billy的不怕死

2005年,當時未滿21歲的Billy Leung(全名LEUNG TC William Roy),司法覆核挑戰刑事法中有關同性非法肛交的條文,年齡限制為21歲,但針對異性性交的年齡限制卻在16歲,認為存在歧視。

Billy Leung仍保存2005年贏得官司時的剪報。(香港01訪問畫面)

相隔接近20年,Billy說當時知道是一個先例,但無想過無想過這20年來會一直有覆核官司,「當時案件發生時我沒有太大顧慮,年紀輕又不怕死。」他說當時擔心遭人冷眼、找不到工作、歧視等情況都沒有出現,「我和家人接觸到的範圍中,都非常正面和支持。」

Billy於2016年接受《香港01》訪問。(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在這20年裏面,作為經歷過司法覆核的人,就似過五關斬六將、跳火圈,是筋疲力盡的。」Billy的官司,是唯一毋須打到上終審的,他看到這20年香港社會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從大學的調查中,過半數受訪者接受同性婚姻,另一方面是2019年後社會、政治環境的巨變,「在烏干達、尼日利亞、伊朗等國家,都有同志團體為自己權利發聲,在這些地方發聲的代價,比在香港高很多,但這些聲音都存在。在香港還沒有空間爭取權利呢?我相信在香港還有,但如何適應新的遊戲規則,可以做到什麼、有什麼方法,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進,這需要一些時間摸索。」

2019年6月6日,梁鎮罡(Angus)同志平權司法覆核案終審勝訴,他仍記得當日與丈夫Scott Adams在法院外見記者時非常緊張。(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梁鎮罡的「愛贏了」

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鎮罡(Angus)與任職飛機師的英國籍丈夫Scott Adams,2014年在新西蘭結婚,2015年就公務員配偶福利和合併報稅入稟司法覆核,他多次說過,並非為那一刻的福利,而是為未來鋪路。

梁鎮罡還記得2019年6月6日終極勝訴當日的心情,「再去到終審法院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緊張,我這一輩子也沒有試過那麼緊張,最終的結果是開心和欣慰的。」

當日他在終審法院外對記者說,「我們今日的判決只是香港平權的一小步,我們用了超過四年的時間,才得到今日的結果,當中很多辛苦,對我家人也有很大的壓力。我們作為小市民,要經過這麼艱苦冗長的方法,才能得到基本的家庭權利,是很不應該的。」他說判決確認了,他們的愛與其他人無分別,勝訴是「Love wins」(愛贏了)。

Our love is not different than other loves. That's why we come to the result today. Love wins! (我們的愛與其他人的愛沒有分別。所以我們今日得到這個結果。愛贏了!)
梁鎮罡(2019年6月6日)
2019年6月6日,入境主任梁鎮罡勝訴可享同性配偶福利及合併報稅,他與丈夫在終審法院外接受傳媒訪問。(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回顧官司,梁鎮罡還記得上司「鴕鳥」應對,「以前在政府工作的時候,我的上司都盡量避免與我討論案件,我需要上法庭時,我會直接問他們,有些人會口裏說支持,或者對我的案件有興趣,我常說若有興趣為何不去庭審呢?他們就會找不同的原因不去。整個個案完結後,沒有人在我的部門中與我討論任何東西,無論對錯,有什麼看法、支持不支持,總之他們採取一個不在你面前討論案件的態度。」

梁鎮罡(Angus)已與丈夫移居歐洲,他說十年前已計劃將來到其他地方生活。(香港01訪問畫面)

他說當日已預示,政府若不主動改變整個香港的法例,會有愈來愈多人爭取司法覆核,面對全勝的結果,他亦感到欣慰,「我見現在這個氣候,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人站出來,我們只能繼續希望在明天。」

爭取到權利,但梁鎮罡最終選擇離開香港,他說十年前已有打算離開香港,五年前找到適合的地方,2023年辭去政府的工作,與丈夫移居歐洲。

2018年10月21日「Pink Dot」一點粉紅活動,梁鎮罡與丈夫Scott Adams(第三排中),吳翰林(前排右一),均有出席。(資料圖片 / 梁碧玲攝)
2020年9月18日,岑子杰同性婚姻司法覆核在高等法院原訟庭敗訴後,對記者發表「叉燒論」。(資料圖片 / 李慧娜攝)

岑子杰的「叉燒論」

岑子杰提出的司法覆核,是影響最深遠的案件。他曾在初審敗訴的時候,用「叉燒論」表達不滿。

為何斬開叉燒逐件賣就可以賣給你,但整條就不能賣?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不公義。無理由異性戀什麼也不用做,就可以獲得他們的權利,但同志一次過爭取權利,就是太激進,你應該分開去爭取。這是一種折磨、一種纏擾。
岑子杰(2020年9月18日)

岑子杰2021年因民主派初選「47人案」被捕,還柙期間有就平權案到終審法院陳詞。2023年9月5日終審法院判決部份終極勝訴當日,他仍在還柙,並無到法院,終院外只有索取書面判辭的記者。2024年11月19日,47人案判刑,岑子杰「串謀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罪成,被判囚四年三個月。

多宗同志平權案司法覆核申請者,左起:Billy Leung、QT、梁鎮罡及丈夫Scott Adams、岑子杰、李亦豪及丈夫吳翰林、Nick Infinger。(香港01攝影記者:羅君豪、盧翊銘、黃寶瑩、夏家朗 / 眾新聞及岑子杰facebook資料圖片)
2014年,英籍女同志QT申請民事合法登記(Civil Partnership)的女配偶一同來港生活,入境處卻拒向其配偶發受養人簽證。QT認為不公提出司法覆核。圖為她於2017年接受傳媒訪問。(眾新聞圖片)

QT的一小步與一大步

QT在2018年7月4日終極勝訴當日,用變聲器接受電話訪問時,形容勝訴是「我們的一小步、香港平權的一大步」。據知她已離開香港。

Today's ruling is a very small step for us. But I think it's one giant step for equality in Hong Kong.
QT(2018年7月4日)
律師韋智達(Michael Vidler)代表過跨性別婚姻W小姐案、同性伴侶受養人簽證司法覆核QT案等平權案件,亦代表不少反修例運動期間的被告。圖為2018年7月4日,QT案終極勝訴後他見記者,協助QT與記者做電話訪問。(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韋智達離港的打擊

協助過Billy Leung、QT、Nick Infinger、跨性別婚姻W小姐案等多宗平權官司的律師韋智達(Michael Vidler),亦代表不少反修例運動期間的被告。韋智達2022年4月宣布,同年6月停止執業,隨後離開香港。

Nick說覆核官司過程中最大的打擊,是第一位代表律師韋智達(Michael Vidler)團隊離港。韋智達2024年1月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英國政府在公布中讚揚韋智達「為香港公義及人權服務」(for services to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in Hong Kong)。

2016年11月,風雨下的同志遊行。(余俊亮攝)

性小眾平權司法覆核・專頁

隱形香港・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