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市民跑手Siu Ming︱曲棍球香港隊長變跑手 由瘋狂抽筋到2:38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今期的超級市民跑手有點特別,本身已是精英運動員,轉項跑步似乎無甚難度,可是如果叫百米飛人保特學傑祖基轉玩馬拉松,大家還會覺得容易嗎?
蕭俊明(Siu Ming)是曲棍球港隊前隊長,這運動講求爆炸力和變速,集中短途衝刺;從綠茵場退下來,改練長跑,數年下來進步神速,馬拉松只需2小時38分鐘。三言兩語看似輕易,2019年台北馬拉松在不停抽筋中痛苦度過,成績3小時40多分鐘。4年時間縮短超過60分鐘之間,是一個他形容為由「完全唔識」到「以為自己識」,再到現在真正開始認識跑步的進程。

曲棍球港隊前隊長蕭俊明(Siu Ming)離開球場後,轉攻長跑。(黃寶瑩攝)

《跑步人誌.超級市民跑手系列》

跑步,是跟時間競賽的運動,距離、速度、成績全部都由數目字組成。對數字的追求,可以無窮無盡,冷冰冰的一組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淚與汗交織的熱血故事。

頂尖運動員追逐分秒,大家較容易理解,畢竟那是他們的職業追求,那麼對本身有正職的跑手而言,是什麼推動他們不斷求進?

跑步是一項很公平的運動,出於人類本能,人人能跑,付出愈多,必定有所回報,長跑尤其如此。高手無樣睇,他們可以從事文職,可以是會計師、物理治療師、護理人員、行政人員……每日返工放工大家身邊可能都有一個「超級市民跑手」在你左近。

「陳家豪大我一年,大埔及北區學界1500米,我跟他相差200米」。

在曲棍球場認識Siu Ming多年,一直無為意他曾是學界精英跑手,或許早已習慣球場上人人速度飛快,尤其是年輕當打的男生。這200米距離,讓他自覺天份差距,沒有專注練跑,跟大部分熱愛運動的男生一樣,中學時「踢吓波,打吓籃球,學界跑吓800、1500米」。

升讀香港大學後參與多項運動,曾夥拍長跑好手蘇凱男贏得大專越野跑團體賽冠軍,大學三年級在大專賽5000米得第八名,同輩精英跑手大都跟隨公民、必達、屈臣氏、荃灣等著名體育或田徑會受訓,他無跟跑會,「自己在Sandy Bay(位於沙灣徑的香港大學何鴻燊體育中心)跑。」

Sandy Bay是港大學生的運動樂土,田徑場、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外,海旁還有3個人造草和一個草地球場,讓足球、曲棍球、欖球、壘球愛好者爭相使用。Siu Ming獨自在運動場練跑的同時,迷上大班人一齊玩的曲棍球。

Siu Ming(左)曾是曲棍球港隊代表多年。(受訪者提供)

曲棍球看世界

「細個踢波、睇《足球小將》,主角以世界盃為目標。曲棍球讓我可以去到出面舞台,嘗試參加亞運。」相對而言,香港跑手要置身國際大型運動會便困難得多,女將出賽機會還好,「男仔去到亞運水平都太難……香港都有人會達到,但唔會係我。」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當Siu Ming以曲棍球隊長身份領港隊出賽,田徑隊內中長距離男子組代表只得參加20公里競步的錢文傑一人,女子組則有徐健恩、屈旨盈出戰馬拉松,以及競步的程小雅。5年後杭州亞運,更僅餘錢文傑、程小雅兩位競步選手。

曲棍球和團體運動的魅力,令他由港大舍堂港院球隊(hall team),到業餘聯賽拾級而上出戰超級聯賽,進至成為香港隊代表、並在2016年起戴上隊長臂章,運動員黃金歲月的十多年在球場揮灑汗水。人生階段的轉變加上一場世紀疫情,情況與處境改變,一步步淡出球圈。

Siu Ming離開球場再次練跑,想給自己一些目標。(黃寶瑩攝)

重新跑步的理由

Siu Ming從小喜歡數學,從事電腦相關工作,性格理性而實際,離開曲棍球場重新練跑,也是出於現實理由——2019年女兒出生,時間變得不夠用,他細數:「曲棍球練習、比賽加上車程,每次來回4小時」,加上年紀漸大,身體較易累,亦更易受傷,相對之下,跑步只需1個多小時,時間好用好多。

沒有傷春悲秋,只有一點無奈:「以前後生,大把時間……」當上爸爸後,不得不善用時間。2020年疫情封場無得打球,他退出港隊,之後連球會比賽也退下來,現在女兒讀幼稚園,他負責每天接送,仍想保持運動,順理成章重拾跑鞋,選擇任何時間都可以練習的跑步。

Siu Ming當上爸爸後,漸漸淡出球場,重拾跑鞋練跑。(受訪者提供)

瘋狂抽筋的日子

跑得快,是否便能跑到馬拉松?Siu Ming想起大學三年級那年,有人叫他跑渣馬,直言「當時(對馬拉松)完全無概念」,年輕力壯又有曲棍球底子,以為已足夠,「前半段特登跑慢些,半程1小時40分鐘,心諗一定得啦」,怎料之後開始作抽筋,人生首次全馬,以4小時多完成,他形容當時「真係唔識」。

依靠打曲棍球的體能,每年渣馬他都會參加10公里或半馬,前者大概38分鐘,半馬約1小時25分左右,再跑全馬已是十多年後。「2019年尾開始練跑,無端端報咗台北馬拉松,試吓全馬。」他沒有參加跑會,「唔識練,每日跑8公里、10公里,上網睇人點練,一個月100公里,以為自己得」。

以Sub 3(3小時以下完成全馬)為目標,半程1小時29分鐘,跟當年初馬一樣,在後半程出事,「20多公里開始抽筋、跌速,抽到要行,停低之後再狂抽,抽完前面抽後面,每次見到有撒隆巴斯都走埋去噴」,聽他憶述都覺得痛,「亂嚟」之下的台北馬拉松,以3小時40多分鐘痛苦完成。

痛定思痛,賽後檢討,他發現跑全馬根本不用快。

Siu Ming從思考中一路進步。(黃寶瑩攝)

從思考中前進

對本身已有一定速度的他而言,全馬要Sub 3,缺少的是耐力,「Sub 3配速為每公里4分15秒,全馬除非好top(頂尖),否則速度無用。」他上網看一個台灣人分享如何由200磅胖子變Sub 3跑手的故事,發現答案很簡單:就是慢跑和里數。

2021年渣馬在10月24日舉行,他整個暑假無練速度,每月慢跑300公里,成功首次全馬Sub 3。初步目標達成,持續進步的秘訣是思考和模彷,「所有運動最重要都是思考,搬字過紙行不通的,研究別人有什麼地方做得好,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

Siu Ming不諱言,常常到運動數據記錄平台Strava觀看一眾本地頂級跑手的跑步訓練資訊,「黃尹雋最多嘢睇,黃啟樂暑假起公開,還有魏賡」,問他「跑神」傑祖基那個看來都無用吧?他卻說:「都有嘢睇到,他在高原訓練,量高。」參考其他跑手的訓練計劃和跑姿,鑽研「人哋點解跑得快又唔傷?」「人哋做得啱所以勁」、「點解人哋要咁做?」

當訓練量提升不到,提升速度便靠跑姿。過去大半年,他注意改善跑姿、發力和擺手動作等,逐漸感覺自己一路進步,2023年11月福岡馬拉松,創下2小時38分鐘個人最佳時間。

2023年11月福岡馬拉松,創下2小時38分鐘個人最佳時間。(受訪者提供)

為何不參考跑會?

Siu Ming由素人變身超級市民跑手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沒有加入任何跑會,沒有跟教練,也能愈跑愈快。他理性分析,「為什麼要入跑會?一是人哋畀program(訓練計劃),二是團練」,對他來說,團練夾時間訓練不易,既然能夠自行制定訓練計劃,根本沒有需要入跑會。

「自己諗program,編好未來12周里數,逢周日揀定未來一周的訓練」。這個訓練模式最大好處是靈活,「按照自己當日身體狀況才決定速度,那天攰不攰,最誇張試過跑咗兩個圈,先決定當日跑乜。」他認為,「迫自己跑,又辛苦,又攰,又易傷」,「今日無力,咪跑少啲」,Siu Ming用成績證明,這種善待自己的練法一樣行得通,「最緊要有做」。讚他每日練習夠discipline(紀律),他笑着糾正:那是「consistent(持之以恆),但不一定discipline。」

不入跑會不等如孤身一人,想當年一起參加大專越野賽的蘇凱男已是著名長跑教練,有需要時可請教對方,成為他的一大後盾。訪問當日刻意選擇他昔日留下不少足印的跑馬地遊樂場,他隨即遇上跑友和前隊友。

+5

計算之中的2小時29分

多年曲棍球訓練,對長跑不一定有幫助,好處是「雙腿強大,重心好」,同時出現「力學問題」,「右手關節位置前移令右手肌肉特別緊,擺手動作很重要,但右手很差」,需花時間用心糾正。

從事電腦工作又擅長數學,套用在跑步訓練之上,按部就班、一切都在他的計算之中——每周跑70多公里,全馬成績2小時53分,成功Sub 3;去年11月福岡馬拉松,他由8月開練12個星期,每周里數90至110公里,跑出2小時38分;下一個突破目標是2小時29分,「里數要上到每周130公里,如果上不到里數,就要提升速度」,他希望2024年底達成這目標。

馬拉松2小時29分,已是本地頂級跑手之列,有沒有想過靠跑步再入港隊?Siu Ming極速揭開心中的「數簿」:「229(2小時29分)未夠入港隊,香港230(2小時30分鐘)有超過10個做到,無諗,跑步以個人成績為主」,隨即補充一句:「如果有當然好啦」。

訪問當日跑馬地遊樂場內的曲棍球場關閉,只好在球場外留影。(黃寶瑩攝)

後記:曲棍球「飯聚」集團

或許真是距離太近,便有盲點,打曲棍球多年,連筆者也覺得hockey選手一定能跑步,70分鐘比賽大部分時間都在跑、跑和跑,幾乎忘記那都是衝刺和加速,直到Siu Ming談到頭兩次馬拉松的瘋狂抽筋經歷,才想起昔日隔天跑山,狀態甚勇之時重返球場,卻氣喘如牛的尷尬一幕。所以大家切記,跑馬拉松必須通過訓練,否則後果可以很嚴重。

與Siu Ming曾屬同一球會,在曲棍球場認識多年,曾經在男女子混合的夏季聯賽一起上陣,地點正是跑馬地遊樂場。比賽是其次,最快樂的回憶是賽後,一大班隊友到跑馬地街市「飯聚」,本地曲棍球女子聯賽主要每逢周六舉行,男子是周日,因此平常較少機會接觸,正好借夏季聯賽聯誼。疫情一度封場,數年下來筆者與Siu Ming已先後退役,趁今次訪問重遊舊地,特此一記。

《跑步人誌.超級市民跑手系列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