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孟加拉磚頭製造業規模驚人 支撐基建也摧毀環境






政府會在屯門曾咀興建第二個焚化爐設施,目前正在招標,6月截標。民建聯新界西北立法會議員周浩鼎期望,當局可引進先進建設焚化設施的經驗及技術,大幅降低造價成本的同時,做到 「一雞兩味」,即既處理垃圾,又能發展成旅遊點帶來旅遊經濟價值。
民建聯新界西北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與民建聯屯門區議員巫成鋒、葉文斌、鍾健峰、葉俊遠、程志紅、賴嘉汶、蔡承憲、陳暹恆,今天(5日)闡述對計劃建造於屯門的第二個轉廢為能設施意見。
周浩鼎指出,在現今政府財政環境下,建造本港第二個焚化爐需要嚴控開支,包括建造及未來營運開支。2014年立法會批准的I Park 1 石鼓洲焚化爐,最終建造連15年運營成本達314 億,若新焚化爐成本仍然高達300多億,完全不符合實際。但他也指,石鼓洲項目牽涉填海工程,與今次項目不盡相同。
周浩鼎表示,技術在過去十年已有多番推進,新焚化設施絕對有壓縮成本的空間。參考內地及海外的轉廢為能設施,成本上,深圳東焚化設施及丹麥哥本哈根的轉廢為能設施,兩者建造成本皆低於7億美金,而挪威的轉廢為能設施約 5億美金。上述轉廢為能設施在處理垃圾量未必和香港相同,但周浩鼎認為可提供足夠參考價值。
此外,他們強調今次屯門焚化爐,必須做到 「一雞兩味」即既處理垃圾,亦能帶來旅遊經濟價值。以哥本哈根的焚化設施,它可以是一個滑草場,每年帶來大量遊客;奧地利的轉廢為能設施,其具特色外型設計,亦是當地旅遊的重點項目。
他們前年曾參觀惠州的焚化設施,同時是當地重點的環保教育旅遊項目。屯門區議員鍾健峰指出,該設施可處理2,000公噸廢物的兩個焚化爐,造價約人民幣16億元,造價遠較本港焚化設施為低。
因此,他們認為不論內地或海外,同樣能提供具參考價值的例子,讓屯門焚化設施,真正做到「一雞兩味」,既能處理廢物,亦帶來旅遊經濟價值。
不過,龍鼓灘居民一直反對計劃,批評當局將多項厭惡性設放在龍鼓灘,近期曾請願,指龍鼓灘路是單線雙方行車「根本無路可走」,當焚化設施建成後,由陸路運送垃圾會大大增加,嚴重影響龍鼓灘交通;他們認為垃圾焚化可能會釋出有害氣體,影響屯門、龍鼓灘、廈村、流浮山居民的健康,導致居民有心理壓力及焦慮。
政府計劃在屯門曾咀發展現代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 I・PARK2,令都市固體廢物焚燒處理能力提升至每日9,000公噸,無需再依賴直接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