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晶片短缺還會持續2年

英特爾CEO:晶片短缺還會持續2年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美國英特爾(Intel)行政總裁格爾辛格(Patrick P. Gelsinger)説,全球晶片短缺或將再持續兩年。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援引格爾辛格的話報道,除非更多晶片產能投產,否則汽車、電子設備等行業面臨的晶片供應短缺仍將持續。

晶片短缺已經干擾多個行業的產品製造,致使多家車企的整車工廠臨時停產,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製造商減少供應。

格爾辛格本月12日説,英特爾計劃今後6至9個月內開始在自有工廠生產車用晶片,以緩解晶片供應不足狀況。

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試圖推動美國企業重構半導體供應鏈。拜登先前宣佈的鉅額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計劃中,500億美元將用於扶持美國半導體產業。

格爾辛格説,想要美國這一產業達到政府期望的規模,「需要巨量投資」。

格爾辛格今年2月出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正努力重振這家昔日晶片巨頭。他提出一項宏偉戰略,包括投入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新建晶片工廠。他22日説,對於英特爾而言,今年是「關鍵的一年」。

儘管市場對晶片需求旺盛,但英特爾22日發佈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下降1%至197億美元。美國銀行半導體行業分析師維韋克·阿里亞説,英特爾銷售業績下滑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個人電腦需求增加主要集中在低端設備,以及蘋果公司一些產品棄用英特爾晶片。

格爾辛格上月説,英特爾的新型晶片研發取得進展,但未公佈更多細節。此前他曾表示,英特爾將擴大晶片製造外包。

中國製造2025|西方封殺下生產高端晶片道阻且長 5G產業領導全球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10年前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聚焦的十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信息技術」在香港慣稱為「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晶片及5G產業是該領域的重點項目。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封殺下,內地晶片產業整體上雖有長足發展,但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對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問題,包括先進光刻機在內的關鍵設備受到出口限制,導致生產高端晶片的能力大受掣肘;內地5G產業卻取得整體性突破,成功建設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領導者。

晶片:世上最先進和複雜的行業

晶片行業是最先進和複雜的行業之一,一塊晶片的誕生依賴全球供應鏈利用不同地區的專業知識分工合作,每個地區的相對優勢均通過數十年的資本投入和研發建立起來,內地要後來追上非常不容易。

2003年國內發生「漢芯一號」造假事件,被揭發所謂「國產先進晶片」實際上是摩托羅拉的晶片。(百度百科)

自主研發高性能晶片一直是內地科技界的夢想,更因此在二十多年前曾發生轟動一時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

內地晶片出口佔世界市場50%以上指日可待?

在內地晶片產業的整體情況方面,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在3月的一場演講稱,去年全球晶片市場總額為6千多億美元,內地晶片生產佔3千多億美元,其中約1500億美元內銷,約1500億美元出口,為內地出口的最大單項。黃奇帆稱,再過三五年,內地晶片出口覆蓋世界50%以上市場指日可待。

晶片業巨頭英偉達(NVIDIA,又譯輝達)行政總裁黃仁勳展示該公司推出的Blackwell平台。(Reuters)

這番言論雖然指出內地晶片產業的潛力,但去年內地的晶片進口金額達到3,856億美元這一天文數字,貿易逆差高達逾2千多億美元,這表明現時內地對國外高端晶片的依賴依然較大,尤其是處理器、控制器和記憶體等關鍵領域。再考慮到內地晶片業遭到西方技術封鎖下的各種限制,情況則不如此樂觀。

在2018年,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展示該公司研發的中國首款雲端智能晶片。(VCG)

政府天價補貼產業 挑戰仍巨大

中國將晶片產業視為實現技術自主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據美媒彭博社引用2024年的數據估計,中國政府近年對國內晶片產業的補貼高達1420億美元。

事實上,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內地晶片產業近年的確發展迅速,搭建起由晶片設備、製造、設計、封裝、測試等上下游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不過內地企業在各環節的表現參差不齊,特別是在涉及尖端科技的領域距離先進地區仍有頗大差距。內地同時面臨缺乏高端光刻機等製造高端晶片的關鍵設備的巨大挑戰。

2020年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芯國際展出其代工生產的晶片。(VCG)

未來幾年或主導成熟製程晶片領域

先看看成就方面,例如在成熟製程晶片(28納米及以上)方面,這類晶片使用較舊的製程技術製造,生產成本也較低,廣泛應用於手機、家電、汽車及國防裝備等領域。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公司大放異彩,產能急速擴張。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預估至2025年底,內地晶圓代工廠成熟製程產能在前十大業者的佔比將突破25%。TrendForce更預測,內地在全球成熟製程產能的份額到2030年或增至超過50%。這顯示內地未來幾年有望主導該領域。

而在封裝測試領域,內地三大公司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也在全球確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家公司各自的市場佔有率近年均穩居全球前十。

韋爾半導體創始人虞仁榮(前排中間)出席中央舉辦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言,可見政府對晶片業的重視。(央視)

晶片設計爆發式增長

此外,在晶片設計領域,內地過去十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在2015至2024年,晶片設計企業數量從736家激增至3626家,全行業銷售收入從1324億元人民幣大幅上升到6460億元人民幣。

韋爾半導體、寒武紀、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內地頂尖晶片設計公司在手機、人工智能、CMOS圖像傳感器(CIS)等領域堆出富競爭力的產品。TrendForce發布的2024年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企業排名中,韋爾半導體位列第9位,是唯一一家內地企業上榜。

長江存儲在記憶體晶片行業力追韓國及美國的頂尖企業。(VCG)

記憶體晶片:與韓國技術差距縮小至僅1-2年

在記憶體晶片方面,內地生產商長江存儲、長鑫存儲持續突破技術瓶頸,已開始大反攻,正威脅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國的美光在該領域的主宰地位。報道指,韓國業界估計,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的產品與三星、SK海力士之間的技術差距已縮小至僅1-2年。

製造高端晶片所需的EUV光刻機由ASML獨家生產,圖為EUV光刻機示意圖。(ASML官網)

高端晶片領域發展遭西方扼殺

不過,由於遭到西方技術封鎖,製造先進晶片成為內地面臨的一大挑戰。在製造設備方面,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公司(ASML)壟斷了全球高端光刻機市場,內地本土光刻機公司膛乎其後,而製造高端晶片所需的極紫外(EUV)光刻機更由該公司獨家生產,卻在美國主宰下禁止向內地出售,可說是被美國「掐到脖子深處」,近乎扼殺內地生產高端晶片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端晶片設計軟件領域基本由美國企業壟斷,內地晶片產業一直高度依賴這些進口軟件,當美國限制設計軟件出口到內地,也相當於扼殺內地自行設計高端晶片的能力。

ASML行政總裁富凱(Christophe Fouquet)去年年底就估計,由於美國對內地禁止出口極紫外(EUV)光刻機,導致內地無法獲得尖端光刻機,內地晶片技術將落後西方10至15年。

圖為取自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的麒麟9000S晶片,在面世時在國內外引起轟動。(VCG)

橫空出世的神秘晶片突破封鎖?

然而,西方的技術封鎖迫使內地公司加強研發,以尋求本土替代方案。其中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在2023年橫空出世,該手機搭載的處理器為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9000S,由中芯國際運用創新技術,以等同先進7納米技術製造而成,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雖然其性能相較同期頂級晶片仍有差距,但內地公司在缺乏EUV光刻機的情況下仍能生產出高端晶片,被視為一定程度突破西方封鎖。不過在缺乏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內地公司製造高端晶片面臨成本高、良率低的問題,這仍然是巨大挑戰。

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搭載麒麟9000S晶片。(VCG)

5G:築成完整產業鏈 確立全球領導地位

與晶片產業相比,內地5G產業在過去10年發展截然不同,5G產業無論在基礎設施部署、技術創新還是應用普及方面,都已確立了其全球領導地位。當前,內地5G產業已構築起涵蓋通信晶片、終端、基站設備、設施儀表等的完整產業鏈,已有近2000款5G創新終端產品上市商用。

在2020年,中國移動與華為在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之上設立5G基站。(VCG)

內地5G用戶佔全球總數逾半

在5G基站部署方面,內地的規模和速度在全球無與倫比。截至本年3月底,已累計建成開通近440萬個,總數近年已佔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截至2024年11月底,內地5G用戶已超過10億,佔全球5G用戶總數超過一半。

華為、中興佔據全球電訊設備市場

在全球電訊設備市場方面,根據研究機構Dell'Oro Group的最新數據,華為去年以31%的市場佔有率繼續居全球榜首,拋離諾基亞(14%)和愛立信(13%),而中興也達到11%。

關鍵的是即使僅計算內地以外的市場,華為去年的市場佔有率也同樣超越諾基亞,成為最大的供應商。儘管近年西方國家限制國內電訊運營商使用內地設備,甚至要求在限期內移除現有內地設備,但這無阻內地企業在全球市場擴張。

在技術創新方面,華為和中興等公司發揮關鍵作用,內地在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數量佔全球總數達42%。

天津港早在2021年利用5G實現自動化。(新華社)

逾4000家5G工廠建成

在各產業的5G應用方面,內地已建成超過4000家5G工廠。5G技術已融入製造業、採礦、港口、電力、鋼鐵、裝備等多個工業領域,例如天津港早在2021年利用5G實現自動化。5G產業在內地推動各種工業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和遠端操作,推進產業升級。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