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霖:據過往經驗 香港可克服當前困難 

陳德霖:據過往經驗 香港可克服當前困難 
撰文:馬健彰
出版:更新: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任內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時致詞表示,目前本港正經歷問題。根據過往經驗,相信香港可以克服困難。

他又指,香港過去一直都遇上很多難關,例如香港的貨幣危機、地產市場危機,以及金融海嘯,這些都是對老一輩的人感受很深,香港一直克服困難才令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確立。

回顧他的過去十年,他認為香港金融局在防止金融問題出現,比起到問題出現後,才想方法去解決來得更重要。他又指出推出調低物業按揭成數等逆周期措施,是基於公眾利益,並透過不斷向銀行收集數據,以分辨風險;又指出不推出逆周期措施屬不負責任。

稱普及金融可照顧社區需要

而在金融科技的推行,令香港的金融市場得以進一步發展,例如金管局已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未來會發更多牌照,但要解決網絡安全及私隱問題。隨著科技發展,傳統銀行或會成為回憶,業界未來需要面對科技帶來的挑戰。

陳德霖又表示,普及金融是確保銀行業充分照顧廣大社區需要,而不只是集中服務最具盈利能力的行業。他又指,長者和低收入人士亦是服務對象,雖然他們不會為銀行帶來很大盈利,但希望銀行為社區提供基本服務。

預算案|何志平:開源意味重整利益 大刀濶斧改革加快發展再定位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董建華任特首期間出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的何志平,今日(4日)在報章撰文論及新一份預算案出台後,進一步引起香港經濟改革的關注。他指政府要開源,意味着重新調整利益,必然牽涉社會各階層的博弈;香港的根本問題是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何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再定位。

至於本港的財政改革,他認為政府如何開展破釜沉舟、破格創新的改革,取決於怎樣理解「一國兩制」新階段的要求。

何志平(資料圖片)

何志平今日在《文滙報》撰文指,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台,進一步引起香港經濟改革的關注,這是事關鞏固特區政府財政實力,推動香港經濟更快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選擇。他指,因着隔壁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去年庫房「水浸」,全民「派錢派糖」,有人呼籲香港向新加坡學習。他坦言對此不以為然,新加坡經濟是典型的「大政府小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之下的「藏富於國」,與香港以往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場」理財原則下的「藏富於商」與「藏富於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他又回溯香港的發展歷史,指港英政府施行「無為而治」,政府主要工作就是協調,不投入,不投資,不在「租借來的地方」做長久而帶不走的建設。港英政府盡量不承擔任何開支和責任。港英政府的理財原則總結起來就是用公權力,出政策支持,出關係,付鈔是不太可能的!他認為,這種特殊的管治思維和手法給香港帶來深遠影響。如今香港面臨的一些挑戰,要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財政困難,更要看到過去幾十年複雜的政治、經濟運作留下的痼疾弊端。要打破這種困局,絕對不是靠一時的節流就能立馬解決,需要創新改革。

何志平撰文指政府要開源意味重新調整利益(黃偉民攝)

開源意味重新調整利益

何志平指,特區政府要開源,就意味着重新調整利益,必然牽涉社會各階層的博弈,難免會引起更多爭論。如今香港需要的不僅是平衡節流開源的關係,根本問題是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何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再定位。

最後,他強調特區政府如何觀史知今思進退,謀定而後動,如何開展破釜沉舟、破格創新的改革,取決於怎樣理解「一國兩制」新階段的要求,取決於特區政府與全港市民萬眾一心,全力突破既有體制的局限,不懼外部勢力和利益集團的干擾,不計較一時得失,着眼長遠發展,方能涅槃重生。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