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預言對華貿易戰升級 中國「內循環」為何不足應付?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最近法媒《世界報》(Le Monde)在社論發表「預言」,認為雖然中國在當下防疫與經濟表現脫穎而出,但就可能會引起對北京更大的憤恨,因為其經常不遵守國際經貿規則,包括強制技術轉讓、商品傾銷和產業補貼欠透明度等等爭議。
該報更指美國於大選後會繼續與中國關係緊張,而歐盟對華語調近年亦已愈趨強硬,北京的「相對成功」可能引爆新一輪貿易戰,是次規模將會達到全球級數,不再只是中美兩國角力而已了。

內媒改用「雙循環」更內外兼顧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四年,中國表現同樣是鶴立雞群,當時西方各大經濟體談得最多的是「機遇」,而十幾年間對華態度卻也許已天翻地覆,在相當一部份西方輿論裡,「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引發的已不是重振全球經濟的希望,而是挑起忿忿不平的怨恨、指控和威脅。

單憑一篇法媒社論或不足為憑,強如美國亦不能代表全世界,但事實是北京承認「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日益增多」,所以要未雨綢繆,「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推薦文章:法媒對比中西疫情經濟表現 中國真的「或成最大贏家」?

法媒預言對華貿易戰將會升級,不再只是中美兩國角力而已。(視覺中國)

對於中方的應對方案,坊間一度炒作為「閉關鎖國式」自力更生,但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否定「閉關鎖國」這講法,內媒亦由當初簡稱新發展格局為「內循環」,改為使用更內外兼顧的「雙循環」一語。官方新華社更於「懶人包」裡重申:「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也至關重要。」

由「內循環」特意改成「雙循環」,若說是北京出於「謙遜」而修改用辭,這看法實在過於簡單以至離題。

任正非: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

北京一向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要訣,正正是憑藉本國人口和生產力優勢,投入於全球化市場進程,吸收西方陣營的資本和技術,而以現今世界經濟分工之專門與精密,就如官方所常說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國對華「脫鉤」尚且弄得步履蹣跚,中國就更加不會隨便放棄既有成功條件,因為一旦陷入對外封鎖的狀態,就連「內循環」都會搞不成。

推薦文章:「內循環」與「外交戰」互為表裡 中國冀突破美國科技封鎖

中國科創經濟強在市場夠大、學習能力強和商品化模式獨步全球,亦即強在技術應用,而基礎科學卻實質是「站在巨人肩上」,用錢買技術和產品,有切膚之痛的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明言:「過去的方針是砸錢,晶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但又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

🔑🔑從法國的「口罩危機」可以看到,中西陣營分離從來不易🔑🔑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他更直白地表示:「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

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一向看法樂觀,認為中國會再度於新冠疫情脫穎而出,國力與影響力更上一層樓,長遠更藉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而「換道超車」,但他也透露內外循環互通的重要性:「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不光美國獨有,我們可以從歐洲、日韓等發達國家進口,其他國家也沒有理由為了維護美國的單邊霸權而犧牲自己,不和中國進行貿易和交流。」

當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只是前奏

「雙循環」是為了應付外部環境惡化而度身訂造,但這個「外部環境」卻主要是針對美國,甚至可以說,鞏固和擴大「內循環」不止於消極地抗美,而是積極地保持中國製造業和消費市場的吸引力,從而確保「外循環」暢通無阻,各大經濟體繼續與中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如美國寧願政治競逐先行,寧願付出經濟成本對華「脫鉤」,以「攬炒」方式破壞中國的產品和技術供應鏈。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不論是《世界報》抑或北京,都明白到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儘管當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至於未來能否保持優勢,講究的還是本國能否於科技創新方面有所突破,而美國以外的各國對華關係是否至少能保持穩定:科技研發是龜兔賽跑不能一蹴而就,更加需要國際科研合作以加強和加速;外交局勢則是「殺到埋身」的挑戰之餘,也轉而左右「雙循環」可否步伐穩健。

推薦文章:【中美角力】西方陣營緊跟「華盛頓路線」嗎?

《世界報》「預言」貿易戰擴大至歐洲戰線,但行文間都承認歐方對華主要仍是措辭強硬,實則美國有動員外交陣營的進攻優勢,但單講西方陣營,北京尚未處於壁壘分明四面受襲的境地,目前要防守與反擊還是綽綽有餘:對於基本上維持常態的日韓歐諸國,大有提高開放水平以互惠互利的空間;對於擺明車馬「向美國學習」的澳洲,北京則已祭出一連串非正式經貿制裁。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