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冠採訪手記︱見證傑志從慘敗到晉級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傑志第三次出戰亞冠盃分組賽,終不再雖敗猶榮,歷史性晉身亞冠盃16強。
從2018年多次慘敗包尾收尾,到去年跟出線失之交臂,再到今屆改寫歷史,記者入行不長,卻有幸見證球員一路走來,他們也算是陪伴筆者成長。
香港01記者袁志浩 武里南直擊

2018年——教訓(1勝5負,得3分,得失球差-13,分組賽出局)

我們的第一次是2018年,那時一切仍「正常」,賽事還是主客制,記者隨傑志作客中國天津跟日本柏市。

傑志為出戰比賽,高價羅致了前世界盃金球獎得主科蘭,吸引不少「街外客」關注本地足球,在亞洲球圈亦成焦點。相信當時不單是「藍鳥」球員興奮,記者有機會採訪這位球星,也有點雀躍;一切看似「欣欣向榮」,大家對亞冠有冀盼,但等着我們的原來只是殘酷的現實。

科蘭2018年來港投傑志出戰亞冠,獲吸引大批傳媒及球迷親自接機。(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科蘭在港首戰,開波前有逾200名球迷等買飛,比賽最終吸引3203名觀眾入場。(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很快大家就被當頭棒喝,首仗作客中超天津權健,抵埗後先要戰勝天氣——零下6度的嚴寒,連草地都結霜,泥土結冰變硬,球員很不習慣。那次記者跟傑志一樣是「新手」,第一次外出採訪亞冠,穿了一雙透氣波鞋、也忘了帶厚襪,幾乎凍傷腳趾,第二天要立即到當地商場買襪,好不容易才捱過低溫。

當時天津冷得連球場都結霜,球員踏上去會腳下一滑,林嘉緯的「滑冰」畫面令我最深刻。(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面對未知的初次經驗,被不安感籠罩,記者雖自問準備充足,結果仍是萬有一失——因增距鏡的問題,比賽中段才發現部份相片失焦,最後對整場賽事的採訪不盡滿意;而傑志亦在上半場7分鐘內連失3球敗陣,寶貴經驗,都成了我們彼此最大得着。

之後兩場比賽,可說是震撼教育——也使我感受到當時的香港足球,跟亞洲最高水平有多大差距。沒想過傑志主場慘吞韓職全北汽車6蛋,賽後連平時訪問說得不多的科蘭,也罕有長篇大論地發火,批評隊友沒自信、沒鬥心。

傑志遇上當年韓職班霸全北汽車,完全被比下去。(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科蘭忍不住怒火,在大敗全北後向記者吐苦水。(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那時球員說,傑志在港超難尋競爭對手,難免進步動力稍減,卻剛好經過慘敗、認清不足。其實記者也一樣,當時採訪內容相對簡單,也有樣版參考,坦白說是很易自滿,也會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拍攝的相片,向大家炫耀一番。

不過後來發現,當我們拿着一支70-200的鏡頭採訪大賽,「國際標準」卻至少像身旁的外地攝影師——更高規格的長鏡、一人配備了好幾部相機,為的就是更有效地捕捉最佳時刻。覺得天外有天之餘,也大感慚愧。

柏雷素爾的傳媒中心悉心布置,資料分門別類放在文件架上讓記者查閱。(資料圖片)

而作客日本柏雷素爾,則真正見識了亞冠比賽,以至亞洲級別球會的規模及用心。

日本人細心不在話下,賽前當地傳媒主任會帶記者行球場一遍、介紹各個區域;傳媒中心也特別預留空間予香港記者,球隊跟比賽資料分門別類放在文件架上讓我們查閱,更會提供小食及飲品,這些不是特殊待遇,而是當地對於舉辦一場體育賽事的基本運作。但在香港足球賽這並不常見。

另外,在柏市市中心及火車站,均掛滿了柏軍的宣傳橫額及廣告版,即使餐廳侍應也穿起黃色球衣,宣傳規模及「入屋」程度也難跟香港相比。也令我們期盼有一日,香港會見到這樣的畫面嗎?

亞冠在柏市是大事,市內火車站周圍都看到球隊或比賽宣傳。(資料圖片)

無可否認,當屆最令人深刻一場比賽,是傑志主場對柏雷素爾。在連輸3仗之後,大概入場的球迷及行家,也許奢求過傑志可搶分,卻沒想過贏波。當鄭展龍左腳射入世界波的一剎,的確振奮人心,至今仍相當難忘。事後同事告訴我才知道,當刻我邊忙着拍攝球員慶祝,邊連環「爆粗」,可見有多激動。

鄭展龍射入傑志亞冠分組賽史上第一球,為球隊贏得亞冠分組賽第一場勝仗。(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那記入球的片段,這些年來重溫了不下數十次,相信不止我,也成為傑志及香港球迷的經典回憶。雖然「藍鳥」該屆最終1勝5負包尾出局,但至少像龍仔那場賽後引述父親的教誨,「你不射門便永遠不會入球」,凡事總有第一次,任何事只要肯做,方有成功的可能。這番話,正好總結傑志跟我的首個亞冠分組賽之旅。

傑志2019年曾出戰亞冠外圍賽,卻憾負霹靂出局,記者當時也在現場。(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2021年——遺憾(3勝2和1負,得11分,得失球差+3,分組賽出局)

經過兩年沉殿,傑志於2021年再戰亞冠分組賽。疫情下全隊進入隔離泡泡、定期檢測,球員只能點對點來回球場跟酒店,在酒店更是足不出戶。

記者也因防疫等考慮無法隨隊直擊報道,只能透過相片,及錄音中球員聲線的變化,自行理解及體會對方感受,始終像有層打不破的隔膜,很難真實了解球員當刻心中所想。而由於留在香港,傳媒所獲得的大部份資訊都只能依靠球會發放,各家報道難免一式一樣,要發掘特別的角度或話題吸引讀者,就需再花心思。

由於相片只能依靠球隊提供,部份較突出、像這張丹恩奴域抵埗後檢疫的照片,多數都被傳媒採用,難免令各家報導一式一樣。(傑志提供)

「藍鳥」這次新手不再,沒有科蘭,卻有實而不華的黑山射手丹恩奴域。基於上次包尾出局的慘痛經驗,即使中超隊派出青年軍,外界普遍仍看淡傑志,只求他們避免大敗收場,或在6場賽事中取得些少分數,怎料第一仗已令人刮目相看。

還記得在電視直播中,看見跟技術好得跟踢港超時判若兩人的基爾頓連續兩場交出助攻,丹恩奴域展示出極高觸覺及把握力射入,的確是此料不及——應該是沒想過本地球隊能踢出這種質素吧。

丹恩奴域連續4場有士哥,令不少球迷大跌眼鏡。(資料圖片;傑志提供)

不過大家很快將期望提高,丹恩刷新個人亞冠入球紀錄至40球、球隊兩挫廣州隊,就連記者也覺得有點「習慣」;相反,球隊派出較年輕、缺經驗的球員上陣,表現不似預期,卻都足以把這些亮點蓋過。但想深一層,球員要成長,就定必經歷挫折,我們只是忘記了當初的驚喜跟感動,其實所有事都已經得來不易。

老實說,傑志可以像該屆澳洲球隊一樣退賽,但他們沒這樣做,當然,亞冠豐厚獎金是回報,但誰又能保證有分落袋?

傑志最後兩仗失分、以1個得失球差無緣出線,但最起碼也創下了香港球隊的最佳成績。從全局來看,香港在亞洲賽排名上大幅上升,有利未來爭取更多亞洲賽席位,這點更有可能吸引更多投資,對整個香港足壇都是好事。有人會說這也多得中國球隊派青年軍,傑志只是「冷手執個熱煎堆」,但機會放在眼前,也要有準備才能把握到,箇中的努力跟付出不容忽視。

年青球員始終要有第一次,有挫折、遺憾,才能從中學習、成長。(傑志提供)

更重要的,是當時香港球圈充斥負面消息——愉園退出港超、天水圍飛馬欠薪、足總內部重大人事變動,即使傑志遠在泰國,球迷無法親身感受比賽氣氛,但這段期間本地波球迷普遍也不分陣營、派別,齊心為傑志加油,是難得的團結。

就如唐建文當年在仍未知能否出線時所說,團結的力量可以很大,「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若放棄,香港足球就玩完。如果球迷仍渴望自己地方有足球,請一起入場,就算是入場罵球員也可以。不論結果,起碼大家有一起付出過。」在理文同年在亞協盃殺入跨區四強下,他們讓本地波在黑暗中重燃希望。那時候記者深信,香港球隊再創歷史、出線亞冠淘汰賽真的指日可待。

在負面消息不斷的2021年,傑志為香港足球注下強心針。(傑志提供)

2022年——突破(2勝1和1負,得7分,得失球差+1,出線淘汰賽)

來到了今年,疫情還未過去,而且情況更糟,遇上第五波,港超1月腰斬,球員停賽停操,逼得傑志必須提早1個月赴泰國備戰。當地雖然已放寬入境隔離跟防疫措施,但球隊內部仍限制球員活動範圍、不准隨意外出,至今兩個月,對身心是莫大挑戰。

記者決定到武里南採訪,也要考慮花費、返港隔離安排,更要自行處理申請泰國通行證、比賽採訪證、酒店、機票、找診所做檢測等煩瑣的行政工作。在此也要特別感謝泰國足總職員,由賽前申請、比賽期間查詢資訊,以及各種安排都幫助記者不少。

筆者所屬的攝影記者採訪證,理論上只能出入球場指定區域,但經爭取後獲特別安排可於賽後進入混合採訪區。(袁志浩攝)

香港體育記者一人分飾多角,既要拍攝亦需訪問寫稿,但國際大賽以至亞洲足協賽事,普遍都將攝影跟文字記者分開,再規定兩者只能出入指定區域。以今次為例,記者申請攝影證,理論上不能進入混合採訪區作賽後訪問,幸比賽管理人員明白記者苦況,特別容許記者只可在傑志比賽時破例。在疫情下,他們沒有執著於既定程序,而是選擇體諒不同持份者,除了人情味,亦感受到他們是真正為大局着想,一心想把事情做到最好。

你冇睇錯,一場亞冠分組賽只需100泰銖(約23港元)。(袁志浩攝)

體會更深的,是武里南雖不比香港發達,也更細小,但論足球,這裡完全是另一個世界。這裡的人對本地足球的熱情,在街上走數分鐘便可見一番,因為身穿武里南聯藍色球衣的人「總有一個喺左近」;坐Grab(當地召載客車應用程式)的司機知道我來自香港,也會講解武里南聯憎恨清萊聯的原因,並跟傑志加油,整個城市對自家球隊的歸屬感,倒難跟香港相比。

武里南聯主場Chang Arena的球隊專賣店,吸引不少球迷,也經常有市民於球場外打卡。(袁志浩攝)

而其實說要提高狀態、適應比賽的不單是球員,連記者也需要。對上一次採訪足球比賽,已是1月5日第五波疫情前最後一場本地波,相隔4個月「重操故業」,陌生得差點連帶紙跟筆這些基本步驟都忘記;但聽到相機快門的聲音又很有熟悉感;完成首場比賽後返到酒店雖周身酸痛,重看當日數篇報導,卻十分滿足。

滿足感也來自看到華人球員、跟他們用廣東話交流。始終球員已離港1個多月,我也是今次唯一的香港記者,彼此難免都有點孤獨。可是當在球場相遇,即使只是打招呼、「吹水」分享近況,都像是「他鄉遇故知」。同時感受到球員對有香港記者採訪是開心的,也帶有一份感激跟珍惜,我們就像對方在武里南的夥伴,並肩作戰,像是種「革命情感」。

唐建文見到記者從香港到當地採訪,表現雀躍。(袁志浩攝),

當然最最最振奮的,肯定是親眼見證傑志歷史性晉身16強。必須強調,記者不是傑志球迷,在本地聯賽沒偏好任何一隊,但在港足目前發展情況跟困境下,相信是真心熱愛本地波的,都樂見香港球隊創下歷史。

雖然無法走入場內近距離祝賀,但球員逐個走過混合採訪區都跟我碰拳,也算是分享喜悅的一種,一切付出也都值得了。而跟上兩次最大分別,是看到球員表情更肉緊、賽後對答更言之有物;有感香港球隊跟亞洲列強的差距開始收窄,以往我們以為遙不可及的,用努力堆積起來,是可以成真。

以往我們以為遙不可及的夢,原來用努力堆積下去,是可以成真的。(袁志浩攝)

香港球員也令人眼前一亮,首場贏波,羅梓駿謙虛說,做球員要清楚自己優勢;次仗輸波,陳晉一懷着不甘,說受夠了雖敗猶榮。再擊敗清萊聯,球隊兩度被逼和,抽筋的羅梓全力衝入禁區補中,只是希望彌補遺憾;直至最後一戰89分鐘落後,傑志仍不氣餒、咬緊牙關於補時追和奇跡出線。

以往香港球隊心態較輸蝕,今屆竟展現出頑強韌力,有朋友跟記者笑說,「傑志逼搶仲好過曼聯」,可見過去兩屆的經驗真的化作了養份,在球員心中萌芽。香港球迷繼2009年南華坐爆大球場及2015年港中大戰後,終再次經歷刺激又熱血的一晚;而比這兩次更圓滿的,是勝利女神最後站在了我們那邊,「熱血」不再是用來香港足球安慰自己的代名詞,原來香港球隊的「劇本」,也可以是反勝或絕殺晉級。

陳晉一在不敵神戶後垂頭離場,顯得甚為失落,不甘心。化成了動力。(袁志浩攝)
羅梓駿對清萊聯攻入的奠勝球,背後是一個彌補遺憾的故事。(袁志浩攝)

回望出發之前,坦白說記者也有憂慮,因為首次在疫情下外出,卻沒有隔離泡泡保護,萬一染疫怎樣辦?不過最令記者下定決心的,也許是在家工作的日子——每周像一個循環、上班的日子就重複地坐在床上對着電腦翻譯外國新聞,連回公司跟同事吹水的機會都沒有,對習慣了本地採訪的我來說相當痛苦;轉眼過去一個月,卻不禁問自己其實做了什麼,或這樣真的有意義嗎?

當時覺得與其留在香港繼續發悶、怨天怨地,不如大膽行動。若當時我選擇留港,現在便無法見證傑志創下歷史;若傑志沒有及時決定外出提早備戰,也未必會有今天的成績。

所以大家不用想太多,也其實想不到太多,踏出第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會發現機會處處。不是要宣傳移民,但在疫境困局下,大家也不妨將眼光放遠一點,勿侷限在香港之內,嘗試跳出框框,或許跟記者及傑志一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回顧今屆傑志亞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