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盃.採訪手記︱感激港隊讓我們全情投入 約定下次決賽周再見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港足在亞洲盃決賽周分組賽止步,球員、球迷哭成淚人,筆者是工作當下甚少有情緒的人,但從相機觀景器中看見眼睛紅腫、包紮着右手的勞烈斯,「防線」也幾乎崩潰。
感動的不單是球員場上無盡的付出,而是在那90分鐘,香港隊每個崗位的人都完全投入其中,齊心為了一件事去努力,所指的香港隊包括了教練團、職員、後勤、傳媒跟球迷。
而這個「夢」終究醒了,大家才發現不知下一次要待至何時,但只要我們不滿足於今次旅程,能好好總結從中收穫,相信無需再等56年,我們約定下一次亞洲盃決賽周時再見。
01體育記者袁志浩 多哈直擊

兩個月前,香港大球場記者室,港足世界盃外圍賽對土庫曼的賽前記者會,場內空蕩蕩,只得數名記者,記招在幾條問題後便草草結束。

那發生在港隊作客不敵伊朗0:4後三天,也許對本地傳媒來說,記者會的內容,報道價值不大。

港隊獲本地及外地記者爭相採訪。(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同樣是港隊不敵伊朗後三天,但港隊今次僅輸伊朗0:1,且踢出拼勁,對巴勒斯坦必須贏波,就有希望出線16強。

在多哈市中心的亞洲盃傳媒中心內的一號會議室,坐着了9間本地傳媒、近10個媒體工作者,雖然數量仍然不算多,但場內還有來自其他國家,如巴勒斯坦記者、亞洲足協官方攝影師、各地電視台及國際通訊社,加上配有即時傳譯服務,場面好不熱鬧。

筆者過去曾採訪港隊作客賽事,老實說,隨隊記者往往一個起,三個止,在香港媒體資源有限、體育受重視程度比其他版面低的情況下,今次無疑是近年來最多人採訪的外地比賽。

這是港隊上上下下,用實力贏回來的尊重。

港隊職球員在傳媒中心一角等待進入記招會場,獲警察隨身保護。(袁志浩攝)

多謝港隊贏得尊重、給我們完全投入的機會

主教練安達臣早前受訪時說過,執掌港隊後最大的感受,是往往被睇低一線(Underdog),甚至受到不合理對待。如三個月前作客伊朗,便被安排到質素極差的球場練習,惹得這位挪威人大發雷霆。

可是今次來到全亞洲最大的舞台,球員獲保安團隊貼身護送、由專屬旅遊巴接載、不論訓練、比賽設施都是「世界盃」級別。

場館內可惡的冷氣吹風口,有時會對準傳媒席,令記者十分頭痛。(袁志浩攝)

球迷也初嘗在有冷氣的場館內打氣,在港隊各場比賽間的空閒時間,又能親眼感受最高平比賽、觀摩外地球迷文化。

有球迷說,在對伊朗賽後拿着區旗在卡塔爾市內步行,少有地沒有被認作日本或韓國人,更有人主動上前聊天,讚港隊踢得好,「一句Good Game,以往會覺得是客氣說話,但今次在街頭聽到一個三唔識七的人說,就覺得有不同意思。平時香港足球被人笑,終於有人睇得起,這種落差很大。」

在傳媒中心吃飯時搭枱,記者亦有跟韓國傳媒閒聊,有一定年資的他還認為,曾執掌韓職球會的安達臣,比韓國籍的金判坤更適合港隊。對方在誇獎港足發揮外,甚至還羨慕我們有個好教練,「奇連士文是個娛樂家,他很有名氣,但我們可能很快就出局。」

亞洲盃每個場館為傳媒提供的設備都十分完善,包括每張椅上的Lan線跟地上的插座。(袁志浩攝)

除此之外,傳媒平日在本地運動場拍攝時要自行搬櫈、詢問場地職員有沒有拖板,工作間亦只得簡陋的一張枱、一張櫈。然而在亞洲盃,就連場邊攝影座位也有專屬叉電位、Lan線連接上網。當然,我們亦有機會近距離拍攝、採訪如孫興慜、富安健洋等英超球星。

有幸現場拍下全亞洲其中一位最受歡迎的球星——孫興慜。(袁志浩攝)

一切都是要多謝香港隊,沒有他們晉身這個舞台,我們也不會有如此寶貴和難得的經驗。多謝香港隊,讓亞洲看見不再是魚腩的香港足球,就如國足中場王上源在看畢分組賽首兩輪賽事後所言,「今屆亞洲盃沒有一支是弱隊。」

港足「器材小隊」為港隊打理大小事。(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港足亦給我們一個完全瞓身投入的機會,職球員一個月前已飛往阿布札比備戰,犧牲了跟家人相處的時間;球迷有的寧願即日來回,或花費金錢多次來回,都不惜要親自在場內打氣;記者也連續工作至少兩周,報道港隊大大小小的故事。

這次在場內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的是前同事、前足總職員,或本地球圈人士,大家都放下了手頭上的工作,從英國或香港到多哈聚首,只是為了「香港隊」三隻字,在那90分鐘的比賽內,我們都是連繫在一起。

我們都因為香港隊而聚首在多哈,但人生有多少個56年?(袁志浩攝)

出局之後 有比不捨更重要的事

所以港隊出局的一刻,不止是賽事旅途完結,亦是這群在香港也許都約不齊的朋友,要互相跟對方告別的時間,當天在你身旁同心為港隊打氣的人,明天或者已跟你天各一方,不知下次再見是何時。

而我們也彷彿突然夢醒,數日後回到現實的工作崗位繼續打拼,但在多哈的遺憾、不捨與回憶,永遠都會在我們腦海中,即使香港是如此細小、什麼都有限,但原來香港足球可以來到這一步;原來香港足球有人撐;原來每人行多步,真係得。何況要不是我們細有細做,也不可能成為決賽周球隊中,少有在比賽間舉辦球迷見面會的球隊,我們跟球員的距離比其他隊近,其實也是一種優勢。

香港隊球員是隨街都可以撞見,貼地,零距離的,這都是我們的優勢。(高詩琦攝)

但然後呢?

香港隊要再打入亞洲盃決賽周,不是天方夜譚,但仍需要各方繼續合作、進步。球員體驗過如此大賽,確有動力向前,也更應了解到自己的差距,自我要求更高。

球壇當權者是否也可認真聆聽港隊職球員的所見所聞、切實需要,去改善本地足球根深柢固的問題,相信從長遠角度而言,總比舉辦幾場明星表演賽有用得多。而且在海外集訓效果理想下,港隊、球會跟足總又能否有更多空間去相討定期舉辦訓練營的做法?

當然,傳媒也要不斷進步。這次有多間傳媒採訪港隊,對讀者來說,便有更多渠道得到港隊資訊,但對傳媒而言,如何在眾多報道中突顯自己的風格,在有限資源下是難上加難。擁有資源的如何善用、擁有流量的是否盲目追求「讚好」,如何創造真正的「內容」,不是把錄音搬字過紙,都是值得深究的題目。

記者每場比賽要踩入草地,都必須取得這張綠色的證件,剛好今屆採訪了「完美」的10場,原諒我很「中二病」地砌出了「HK」字樣。(袁志浩攝)

這次有幸接觸到國內足球名記者馬德興,羨慕他能追隨國足每一次集訓、作客比賽外,也佩服他即使身處球圈多年,心中的火仍沒有熄滅。

尤記得今年初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禮,陳蕾在奪得「我最喜愛女歌手」後說,自己直至現在仍會聽自己的歌,被自己的創作感動。在港隊出局後的深夜,筆者翻看自己今次亞洲盃由賽前人物訪問至今所寫的每一篇文章,仍會為自己所做的事而高興、激動、滿足。

願所有體記在往後日子,都繼續寫下感動別人、也被自己所感動的文字。

We are Hong Kong。(袁志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