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以嚴厲關稅回擊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對華關稅之後,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曾言中國手上只拿着「兩隻2仔」,「中國對我們提高關稅會使我們損失什麼?我們對他們的出口是他們對我們的五分之一,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手輸牌。」
不過,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所長Adam Posen隨後就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回擊,套用貝森特的那一句話,說:「華盛頓,而不是北京,正在以一手必輸的牌孤注一擲。」
為何特朗普手上拿着的是「必輸手牌」?有至少三個原因。
關稅戰勝負不只看貿易數字
首先是特朗普政府對於互加關稅後果的錯誤認知。
如今,美國對華所有產品--手機等電子產品、汽車、藥品等暫時豁免在所謂的「對等關稅」之外--徵收145%的超高關稅,中國也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報復性關稅,中美貿易陷入脫鈎階段。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所長Adam Posen隨後就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稱「華盛頓,而不是北京,正在以一手必輸的牌孤注一擲。」(網站截圖) 如果像貝森特那樣只看貿易數字的話,這看起來像是中國的損失較大。2024年,美國對華出口只得1,435億美元,卻從中國進口4,389億美元商品(美國普查局Census Bureau數據)。雙方貿易脫鈎,中國的損失自然比較大。
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4月7至13日,中國各港口貨物處理量為2.44億噸,比前一週下跌9.7%,降幅遠大於再前一週的0.88%。由於美國對華關稅在4月9日生效,這種高頻經濟數據似乎反映出特朗普的對華超高關稅對中國出口的打擊有多大。
而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The Budget Lab)的情勢預設,特朗普此刻的對華關稅政策有可能會將中國商品對美國進口總額的佔比從去年的大約14%減至3%。
2025年4月10日,越南副總理胡德福(右)到訪華盛頓,與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左)舉行會面,雙方同意啟動討論兩國對等貿易議題。(X@SecScottBessent) 問題是,如果說中國的劣勢在於其近3000億美元的對美順差,其優勢卻在特朗普超高關稅也打不掉的這3%。正如Adam Posen對於貝森特的反駁一般,美國從中國獲得的關鍵商品短期內無法被取代,而在美國國內生產的話,成本卻極高。減少對中國的這種依賴可能是採取行動的理由,但在美國還是嚴重依賴中國商品的時候就發動「中美脫鈎」級別的超級關稅戰,美國幾乎是必敗無疑。
美國對華的出口商品種類集中在低增值的項目,例如大豆之類的農產品,以及天然氣之類的能源,但中國對美的出口商品種類卻是增值較高的工業產品,從手機、手提電腦等電子產品,到微波爐、塑膠廚具等家庭用品,再到玩具、聖誕節慶用品等無所不包。這些東西並非全都沒有替代產地,而是其他產地都被特朗普加了基本10%的關稅,替代品成本大增,而且這些商品也很難搬回美國大量生產。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特朗普把對華關稅加到145%之後才會迅速發布針對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豁免,讓總值約1,000億美元的中國製電子產品不必面對至少145%的關稅,而只需面對特朗普2月和3月以芬太尼(Fentanyl)毒口流入為由向中國增加的20%關稅。(按:特朗普稱針對電子產品的關稅會以像針對汽車的關稅那樣以「商品種類」的方式向全球徵收。)
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本身是一名來自肯塔基州豆農的拉格蘭(Caleb Ragland)近日以題為「我是一名投票給特朗普的大豆農民。我懇求總統結束貿易戰。」(I’m a Soybean Farmer Who Voted for Trump. I’m Begging the President to End the Trade War)投書。(美國大豆協會網站) 不過,特朗普對於一般民眾看不見的中國商品卻沒有作出這樣的豁免。例如七成生產、九成提揀都來自中國的稀土就是這樣。特朗普不只沒有為稀土提供關稅豁免,甚至簽署了行政命令計劃對稀土開徵新的關稅。
Adam Posen對於特朗普對華關稅戰的愚蠢就作了以下的描述:「在真正的戰爭中,若有理由擔心被入侵,在武裝自己之前挑釁對手無異於自取滅亡。這正是特朗普經濟攻勢的風險:鑑於美國經濟完全依賴中國供應的關鍵商品(藥品庫存、廉價電子晶片、關鍵礦物),在切斷貿易前不確保替代供應商或足夠的國內生產,是極其魯莽的行為。如此反其道而行,(特朗普)政府正在引發它聲稱要避免的損害。」
除了對中美互加關稅後果的錯誤認知之外,另一個特朗普手牌必輸的原因,就是中國自特朗普第一任期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為應對美國所做的準備。
中國的「新經濟武器」
4月初,喬治城大學外事學院的亞洲研究主管Evan Medeiros和中國宏觀經濟和商業諮詢機構Trivium China的創辦人之一Andrew Polk,在國際事務期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新經濟武器》(China’s New Economic Weapons)的文章,詳細論述了中國可以針對美國的經濟工具。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周三(16日)親身與赴美的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赤澤亮正會晤。(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 除了報復性關稅之外,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發展出一系列的潛在經濟報復手段,可以針對打擊外國企業、限制出口,並進行反制裁的行動。
一是2019年5月由中國商務部創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作為針對外國企業等實體的措施。當時商務部並沒有發布詳細的行動指南。到了2020年9月,商務部才公布了明確的執行規定,將危害中國主權、安全或發展利益,或對中國實體採取歧視性措施的外國實體作為「不可靠實體清單」的針對對象,處罰包括禁止入境、禁止進出口、禁止對華投資等,也可設其他特定罰則。
2023年,美國軍工巨頭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飛彈與防務(Raytheon Missiles & Defense)因為對台軍售而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是首次被列入的美國企業。2024年,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旗下軍工子公司、波音國防太空安全(Boeing Defense, Space & Security)等企業都「上榜」。2025年1月,21家美國防務公司「上榜」,2月Calvin Klein的母公司PVH等加入,3月、4月又有一系列軍事和非軍事企業加入。
2024年6月5日,德國柏林舍內費爾德機場(Schoenefeld Airport),國際航空暨軍工業展覽會(International Aerospace Exhibition)開幕當天,洛歇馬丁出品的F-35戰機進行飛行表演。(Reuters) 從「不可靠實體清單」的運用發展可見,中國對於美企的打擊具有針對性,集中針對大企業旗下有特定業務範圍的子公司,而不是像特朗普關稅政策那般一刀切。同時,踏入2025年,首次有非軍工實體被列入名單,可見「不可靠實體清單」具針對性的打擊面正在擴大。
二是由國家網信辦執行的網絡安全審查。2021年,13個部門一同公布了《網絡安全審查辦法》。2023年,在拜登(Joe Biden)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和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的背景之中,網信辦啟對了針對美光(Micron)的網絡安全審查,最終禁止了美光向中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商銷售產品。
此類行動可以限制特定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和市場准入權,也可以用作威脅工具。例如2024年10月,中國網絡安全協議就曾指控英特爾(Intel)產品存在安全漏洞,可能暗設後門,建議政府啟動對英特爾的網絡安全審查。
雖然最近中國高調指控美國網絡攻擊2025年哈爾濱第九屆亞冬會,點名美國兩所大學和三名特工,卻未有在關稅戰中對其他美國企業啟動網絡安全審查,但這項工具未來絕對可以派上用場。
圖為美國晶片商英特爾(Intel)亞利桑那州一間工廠外的標誌,攝於2022年10月2日。(Reuters) 三是反壟斷和併購調查。2018年,中國成立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開始負責審批跨國企業的全球併購案。2018年7月,該局遲遲不通過高通(Qualcomm)對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的收購案,最終過期收場。2023年8月,英特爾收購一家以色列晶元代工廠受阻。2024年12月,英偉達(Nvidia)2019年對以色列網路設備製造商Mellanox已完成的收購陷入反壟斷調查,中國監管機構指其違反達成收購案時確保對中國供應的條件。2025年2月,在特朗普對中國實施了額外10%的關稅之後,中國也重啟了針對Google的反壟斷調查(以其Android系統為由)。
這種阻止或延遲美企併購的能力能夠影響美國戰略性行動的發展。有分析就指中國阻止英特爾收購以色列晶元代工廠至少一部份阻礙了英特爾的晶片製造業務轉營,間接打擊了美國唯一重振先進晶片製造能力的希望。
除了上述三個可用於針對性對付美國企業的做法之外,由於中國在稀土等關鍵商品上有壟斷性地位,限制某些類別商品的出口也是反制美國的可用措施。
2025年4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英偉達(Nvidia,又譯輝達)公司總裁兼行政總裁黃仁勛(Jensen Huang)。(網絡圖片) 中國過去幾年發展出來的第四種「貿易武器」就是2020年通過的《出口管制法》,此法統一了此前的出口限制辦法。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中國就利用此法限制鎵、鍺、石墨和銻的出口,這些原料對半導體和電池極其重要。2023年12月,中國更禁止了稀土元素加工設備出口。2024年10月,中國發布《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限制約700項軍民兩用商品的出口。2024年12月,中國禁止對美國出口鍺、銻和超硬材料,並且實施第三方管轄權,即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組織或個人都不能違反此規定,否則會追究其法律責任。
踏入2025年,隨着特朗普回朝,中國將一系列大體上與美國國防工業有關的企業加入出口管制名單,限制對它們出口軍民兩用商品。應對2月初的美國關稅,中國也將鎢、碲、鉍、鉬、銦等25多種稀有金屬納入出口管制,要申請特別許可才能出口。到4月2日特朗普公布「解放日」關稅之後,中方將先後將28家國防或非國防美企列為出口管制名單,並進一步將出口管制擴大至一系列的中重稀土及其相關制品之上。
正如美國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禁令一樣,《出口管制法》也利用了中國在稀土相關產業的壟斷性遇場優勢,限制對美國的稀土和稀土相關制品出口,並針對性打擊主要集中國防產業的美國企業。這可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應對2月初的美國關稅,中國也將鎢、碲、鉍、鉬、銦等25多種稀有金屬納入出口管制,要申請特別許可才能出口。(網站截圖) 除了出口限制之外,中方還有制裁和反制裁的辦法。
一是2021年1月公布的《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允許國務院指示中國實體不承認、不執行或不遵守域外制裁,並在中國法院提起賠償訴訟。這種做法與歐盟的「阻斷法規」(Blocking Statute)類似。中方暫時並未對美應用此法,但如果美國在其他議題(如俄羅斯、伊朗)上進一步以制裁方式施壓,中方就有可能使用此法作為回應,甚至以此阻止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不遵守美國的制裁。
二是2021年6月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此法將制裁視為反制,針對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對中國公民或組織進行歧視性限制,干涉中國內政的相關方,可落實入境限制、扣押資產、禁止交易等。從成法至今的應用來看,此法主要針對在人權議題上針砭中國、涉及軍工或涉台的外國個人或實體,實質影響有限,但如果中方真的要升級的話,也可以將制裁對象擴展到在中國真的有生意的企業身上。
《中國的新經濟武器》的作者認為,過去幾年,中國不只完善了上述各種工具的機制,而且也變得更為進取,從被動變成主動,不只用於反制外國,也用於保護關鍵技術和供應鏈,並開始為域外管轄的做法建立先例。但相對於特朗普向公球開火、向所有商品開火的武斷,作者認為,中國的政策往往具針對性,最大化美國企業的痛苦、使白宮制訂政策更加困難,而且平衡報復和經濟穩定的需要,並有高度的靈活性(作者就舉出針對現任國務卿魯比奧的制裁為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5年4月14日抵達河內,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舉行歡迎儀式(Pool via REUTERS) 相較之下,特朗普的「貿易武器」卻是雜亂無章,經常先落實再豁免繼而又威脅再加強,在溝通上也有重大問題,例如白宮最近在一份文件中指中國「面臨高達245%關稅」一說,就一度惹來特朗普是否要再大加對華關稅的誤會。
而且,特朗普的政策經常不顧美國企業利益,例如其最新禁止Nvidia向中國出口H20晶片(較能比H100低大約75%,專為符合美國此前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標準而設)的做法,使本年首季收了中國近180億美元相關訂單的黃仁勳大吃一驚,反過來要為此支付55億美元。而且,限制計算能力出口的辦法漏洞百出,DeepSeek的出現也證明了拜登以來的限制無效。特朗普這次重蹈拜登的覆轍,更讓人有感其黔驢技窮。
在2024年10月8日於台灣台北舉行的鴻海年度科技日上,一台電腦伺服器內展示了Nvidia GPU。(Reuters) 全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危機
第三個讓特朗普難以打贏這場貿易戰的因素,就是特朗普的政治傾向和政策行動使全世界對美國失去信心。這種情況就反映在最近兩週,美股、美債、美元匯價全都一同下挫的奇怪現象之中。
在特朗普關稅戰的激進和不確定之中,股市大挫和高度波動是預期之內的事,但無論是在2008年還是2020年的歷史先例中,投資者為了避險都會投入美國國庫債券,同時推高美元匯價。但這次,事情卻沒有這樣發生。10年期美債債息由特朗普大加關稅前的4.1%一度上試4.5%,如今回到4.3%左右的水平;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價自1月以來則下跌了近9%。
美匯指數從1月20日特朗普上台時的109跌至大約99.5的水平。(Market Watch) 這導致了全球金融媒體都在討論美元霸權終結的問題。
這當然是大勢所趨。雖然美元依然佔了外幣交易的近九成,但其在各國外匯儲備的佔比本世紀以來已由超過七成下跌至稍低於六成。特朗普的政策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嚴重衝擊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前景,其在國內不聽最高法院命令、打壓律師事務所和學術機構、干預聯儲局獨立等等的行為,也讓人對美國體制失去信心。
而在美國政府赤字連年超過GDP 6%、淨負債達GDP 100%的背景之下,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還在推未來10年增加5.8萬億美元赤字的減稅和開支政策。這當然也讓人更擔心美國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
這場關稅戰暴露出美國的重商主義、單邊主義甚至是孤立主義的傾向,更是讓美國盟友們離心離德。即使特朗普最終收回對於全世界大部份國家或地區的關稅,也無補於事。
特朗普很喜歡用牌局作比喻。在其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白宮罵戰中,他就曾直批澤連斯基手上沒有牌。今天的中美貿易戰暫時似乎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之中,雙方都沒有率先妥協的意圖。不過,特朗普沒有認清形勢、沒有充足準備就開打這一場關稅戰,從一開始就拿着一手必敗的牌。結局如何一早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