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公布「國家戰略報告」關切台海 中俄列為主要對手

法國公布「國家戰略報告」關切台海 中俄列為主要對手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11月9日發表國家戰略報告,提到法國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主要對手。

馬克龍稱法國需有備戰心態,準備應對可能會出現的高強度衝突。

法國國防與安全總秘書處(SGDSN,暫譯)公開國家戰略報告的全文。它指中國軍力不斷現代化,令解放軍在印太區、台灣海峽、世界其他地區的戰略日益武斷。

內文稱,解放軍在科技、經濟、資訊方面實施「軍民結合」策略,史無前例地擴大混合戰行動的範圍。

報告稱,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中國與俄羅斯合作及戰略匯集的情況特別明顯,包括在外交和資訊戰方面的合作。內文形容中俄不對等關係對北京有利,而且這種關係因烏克蘭危機而加深。這對全球治理來說,當中涉及的政治、戰略和科技後果或會很嚴重。

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10日在例行記者會回應報告,稱該部門注意到法國9日發布其國家戰略報告,稱法政府透過報告再度重申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切,不僅展現法國堅定友台立場,也凸顯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民主國家社群的高度共識,台海安全確實是維護「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不可或缺的一環。

內政外交推出一連串舉措 中國正在衝破美國圍堵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許多觀察者都已經認識到中美兩國的博弈面向呈現長期化態勢,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圍堵戰略將存在較長時間,特朗普關稅戰不過是近些年來中美關係變化的縮影。

面對特朗普關稅戰乃至美國對華圍堵戰略的衝擊,中國的最理智選擇是對外與美國儘量維持「鬥而不破」的狀態,努力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國家和地區,對內下大力氣發展經濟和科技,補齊民生短板,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凝聚人心。

正是在此背景下,最近一些天,中國在對外、對內兩個層面密集推出一連串舉措。對外層面主要包括習近平訪俄、中歐關係緩和、中美計劃在瑞士舉行經貿高層會談。

具體而言,5月習近平訪俄與9月普京來中國參加抗戰勝利80年紀念活動應該都是早已確定的外交議程。這再次釋放出在美國圍堵壓力下中俄維持戰略互信關係的強烈信號。中國社會有不少人並不信任俄羅斯,對俄羅斯在歷史上給中國造成的傷害念念不忘,他們認為俄羅斯不應發動俄烏戰爭。這樣的說法在理念層面當然有合理之處,但現實政治往往錯綜複雜,不能不考慮利害關係,不能不兼顧道義和現實。

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外交政策大逆轉說明,中國主張通過勸和促談來平息俄烏戰爭和通過鞏固中俄關系來化解美國遏制壓力,是符合當前現實的選擇。比如,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在卸任前夕說過,有理由相信中國曾勸阻俄羅斯不要考慮使用核武器。這個說法如果屬實,說明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於防止核戰爭。

美俄高官2025年2月18日在沙特首都會談。(Reuters)

冷戰期間美國、蘇聯、中國的大三角關係與中美聯合應對蘇聯威脅的歷史早已提醒世人,在人類尚未進入世界大同、國際秩序仍被叢林法則影響的背景下,面對大國之間難以避免的博弈,通過維持必要的大國合作關係是理性選擇。

曾經美國、蘇聯、中國是最主要三個大國,美國在已有西方盟友支持的情況下聯合中國,其結果必然意味着蘇聯陷入孤立困境。如今,除了中美之外,俄羅斯依舊是有強大實力的核大國,在地緣政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美博弈呈現長期化態勢的背景下,中國在堅守原則和道義的同時與俄羅斯保持互信關係是必要之舉。正是因為中俄的戰略互信關係,才讓特朗普和美國不少人所期望的聯俄抗中策略行不通。

中歐關係緩和主要是指最近中歐相互走近、釋放善意。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歐盟和中國已經同意研究為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以取代歐盟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方案。5月6日,中國外交部證實「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今年既是中歐建交50周年,預計今年中歐會有許多慶祝與訪問活動,又是中歐同時應對特朗普衝擊的一年。

與俄羅斯偏重軍事實力、能源資源不同,歐盟是西方世界僅次於美國的重要力量,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水平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地,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具有全球影響力。冷戰期間美國之所以最終擊敗蘇聯,離不開西歐的支持。

儘管歐盟內部各國各懷心思,經常互相掣肘,但整體而言,歐盟絕對是當今世界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國若想通過和平發展贏得與美國的競賽,便不能不團結歐盟。在特朗普嚴重破壞美國信譽和衝擊世界秩序的情勢下,預計中歐關係有希望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

2025年2月28日,美國華盛頓,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副總統萬斯會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時爆發言語衝突。(Reuters)

中美計劃在瑞士舉行經貿高層會談說明中國希望與美國維持「鬥而不破」的狀態。儘管面對特朗普的張狂易變,中美會談未必會有積極成果,但談總比不談好,接觸總比不接觸好。

中美是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兩國能否在競爭的同時管控矛盾、保持必要的協作,既關乎兩國各自的福祉,又影響世界的和平發展。中美博弈長期化趨勢決定中美博弈不會在中短期分出勝負,不會畢其功於一役。既然這樣,與美國努力維持「鬥而不破」的狀態,防止兩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團結美國社會的健康力量,才是符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理性選擇。

對內層面包括政治局會議部署經濟工作、民營經濟促進法出台、三大金融機構公布一攬子金融政策。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要求「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紮實做好經濟工作」和「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提出「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影片截圖)

4月3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在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規定自5月20日起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確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不斷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現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混合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台相當於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發了一張「法律護身符」,具有積極意義,但關鍵在於執行,在於推動中國社會形成牢固的法治化、市場化環境。

5月7日,央行行長、金融監管總局局長、證監會主席三大國家金融機構負責人公布一攬子金融政策,其中重點是降息降準,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階段性將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5%調降為0%,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

2018年2月6日,濟南。凌晨五點,氣温降至-9℃,臘山立交橋北側的零工市場人頭攢動,雖然已經是臨近過年,但仍有數百名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尋找短期工。(資料圖片)

最近,中國在對外對內層面密集推出的舉措,顯示出中國正在「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正在衝破美國圍堵,正在朝向既定的現代化目標。無論是應對美國圍堵戰略還是實現現代化目標,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這意味着中國在對外層面仍應持續保持清醒和理性,仍應設法團結國際社會各種健康力量,在對內層面仍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推動改革開放向前發展,補齊發展短板。

有一個多年以來的痛點問題應當成為中國補短板的重點工作,即大幅提升城鄉底層的基礎養老金,為同樣渴望美好生活但生活艱難的底層民眾兜底。目前1.7億老年人領取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只有123元人民幣,今年「兩會」僅增加20元人民幣。這與社會公平理念、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進步嚴重不符。

最近北京協和醫學院董小姐事件說明利益結構固化已經成為人心的痛點。中國經濟和科技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但仍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仍有許多人生活困難,對未來缺乏信心。如果中國能化危為機,積極推行有感召力的德政,大幅提升城鄉底層的基礎養老金,既可以緩解特朗普關稅戰帶來的外需下降壓力,又能擴大內需、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平。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