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新地西沙綜合發展項目推動ESG理念 打造可持續宜居環境

新地西沙綜合發展項目推動ESG理念 打造可持續宜居環境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最近香港最受矚目的發展項目,莫過於新鴻基地產(新地)的全新地標 — 「西沙綜合發展項目」。項目鄰近馬鞍山,前臨企嶺下海背靠馬鞍山郊野公園,駕車只需約5分鐘便達港鐵烏溪沙站。項目不僅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更將ESG理念貫徹於每一個細節,從規劃、建造到營運,都體現了新地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務求在推動項目發展的同時,兼顧社群及生態環境需要。

「西沙綜合發展項目」佔地逾670萬平方呎,規模堪比3個維多利亞公園,其中包含約130萬呎的「西沙 GO PARK」、社區設施、兩所政府學校用地,以及新地歷來最大型私人住宅發展項目等,完美地融合了住宅、運動、娛樂、商場及休閒設施。

11條公共交通路線便捷出行 斥資改善社區基建配套

新地耗資數十億元、歷時6年全方位優化西沙的基建和設施,以更佳的基建配套建設社區。新地將一段長約 1.5公里的西沙路,由雙線行車擴至四線,大大增加可容納的車流量,此外,新地為區內加建三條附設升降機的行人天橋、擴闊行人路、增設單車徑,提高交通安全和便利性。

新地將一段長約 1.5公里的西沙路,由雙線行車擴至四線,大大增加可容納的車流量,同時加建行人天橋、擴闊行人路、增設單車徑,提高交通安全和便利性。
新地將一段長約 1.5公里的西沙路,由雙線行車擴至四線,大大增加可容納的車流量,同時加建行人天橋、擴闊行人路、增設單車徑,提高交通安全和便利性。

除優化西沙的基建和設施外,新地更特意於發展項目的第 1A(1)期基座設面積逾46,000 平方呎的「西沙灣交通交匯處」。該交匯處備有 5 條停車灣,並附設空調候車室,配備 Wi-Fi 無線上網及巴士到站時間顯示屏,為乘客提供更舒適的候車環境。

而隨著交通承載能力大幅提升,以及「西沙綜合發展項目」的發展,區內公共交通亦有明顯優化。除已通車的4條巴士路線,以及2條小巴路線往返大學站、烏溪沙站及沙田市中心,另外有3條新增巴士路線將投入服務,連接西九龍、東九龍及荃灣站;以及兩條已步入最後的諮詢程序的特別班次路線直達中上環、金鐘、灣仔及接通香港國際機場。住宅項目入伙時,預計將有11條公共交通路線連通全港,而當中9條巴士路線均以西沙灣交通交匯處為總站。

發展項目第 1A(1)期基座設面積逾46,000 平方呎的「西沙灣交通交匯處」,待住宅項目入伙時,預計有11條公共交通路線連通全港,當中9條巴士路線以該交通交匯處為總站。

保留3萬呎原生樹林 落實多項生態保育措施

「西沙綜合發展項目」山海環繞,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新地在項目規劃中,特別保留了一幅約30,000平方呎的樹林,將成為全港住宅項目中難得一見的生態共生樹林。此外,項目亦進行了大規模的原生樹木移植及原地保育措施,盡力減低開發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並打造生態池塘,四周種植各式花卉植物和茂盛的綠色植被,營造親近自然的宜居環境。

創新措施打造綠色建築 減少29,000噸建築廢料

新地積極應用創新建築科技,打造綠色建築環境。在西沙項目中採用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預製建築組件的建築方式,有效提高建築效率、降低建築廢料和材料消耗。以項目已建成大廈部分為例,這種做法相比以往節省了約2,500噸建築材料,減少了約29,000噸建築廢料。

此外,在項目興建過程中,新地亦使用了不同電動建築機械設備取代柴油設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噪音污染,並配備遠程控制功能的智能起重機,提高施工安全、精確度和效率。這些創新措施,體現了新地對可持續建築的追求,為建設更宜居的香港貢獻力量。

新地在項目興建過程中積極應用創新建築科技,例如配備遠程控制功能的智能起重機,提高施工安全、精確度和效率。

同時榮膺三大綠色健康智能建築認證 創全港之首

新地西沙住宅項目第1A(2)期「SIERRA SEA」,為全港首個私人住宅項目獲得三大綠色健康智能建築認證:國際級「WiredScore 住宅項目」鉑金級預認證、國際級《WELL 健康社區標準™》預認證及香港「BEAM Plus」暫定金級認證。這些認證充分肯定了項目在可持續發展和健康建築設計方面的成就。

新地「西沙綜合發展項目」不僅是一個地產項目,更是一個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社區藍圖。項目從自然保育、基建優化、綠色建築等多個方面入手,展現了新地對ESG的承諾,以及對構建更美好、更宜居未來的追求。相信西沙項目將成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引領業界邁向更綠色、更健康的未來。

+1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