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偵12・第1-5集劇評|成功與否還看一大原因 要質素定犧牲收視

「佢仲有冇其他人格?」「佢又有精神病?」「又係暗網?」「又用殺手集團條橋?」睇完TVB劇集《刑偵12》頭5集都會在腦中冒起這些疑問,《刑偵12》第一集固然是起個好頭,接下來《刑偵12》就是睇編劇功力,到底會是過份複雜令人睇到「一舊雲」還是過於簡單「當觀眾係傻嘅」呢?刑偵12第1-10集劇情

點解偵探劇好睇?
「起個靚頭」固然重要,但接下來的發展就更加重要,皆因劇情不夠明快,謎團不夠巧妙,謎底又太顯淺的話,就容易流失觀眾。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偵探劇如此受歡迎?其實偵探劇的精髓就在於一個「估」字。估兇手是誰、估主角有沒有精神病、估接下來被殺的是誰、估結局發展,通通都是為觀眾帶來參與感,在沉悶的生活之中提供一點樂趣的要素。不然大家睇卡通片就好了,為什麼要睇血腥又燒腦的劇集,每日去「折磨」自己的腦細胞?
每集都有新謎團唔會悶
《刑偵12》的巧妙之處,在於起手第一集已鋪好整劇大綱兼埋下伏線,接下來4集就替觀眾逐個逐個解開「謎團的繩結」。當然,並不是每集拆開一個,而是以平行線式,劇情分別進行之外再解開,例如,第一集暗示有組織設計這些殺人案,疑似是「七宗罪」,主謀落案後又神秘人出現將之「處理」,引出了更大的陰謀。
假設張松枝真身係佢?
揭露了神秘組織的一員的真身是張松枝後,他的同黨又逐個逐個浮現。劇情解答完謎底後,就出現第2個甚至第3,4個謎團,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永遠都解不完的繩結一樣,十分令人上癮。
細思極恐?
相比於劇情的鋪排,關於主角們的謎團更多,例如,劇情卻未揭曉張振朗的「人格解離」的原因,到底還有沒有其他人格?單從劇情上來看,似乎第三個人格尚未出現,但如果細心一看,又會出現一點端倪。在後段,張松枝透露自己替同黨收擔局面時得到朋友幫助,「搵老朋友幫手。」
張振朗角色「刑凱」玩味極重
結合第5集,警員表示從CCTV中只看到兇手走出病房的字詞,是否就暗示了是「內鬼」所為?再往前看,張振朗只有從被催眠中的狀態「看」到張松枝行兇。如果以張振朗患有「人格解離」及要懲罰罪人的堅持兩大特質,假設張松枝是張振朗的另一個隱藏人格的話,似乎所有「不可能」的事就變成了可能。
林保怡都有秘密
那麼第5集中出現的,張松枝與其他幫兇見面的場景又怎樣解釋?其實將這個場景設定專屬於Saturn1115的網上世界,一切就變得合理了。另一邊廂,看似正義的林保怡也有其秘密,為什麼他會「竊聽」隔籬屋陳自瑤的日常生活?「竊聽」是偷聽抑或其實只是錄音?林保怡與陳嘉輝和陳少邦等殺手組織,除了是舊識之外還有什麼關係?尤其是陳若思對陳嘉輝說的那句:「如果可以好似以前同風哥喺度咁就好啦。」更令觀眾產生一個大問號。
正如文首所說,偵探劇最重要是「競猜遊戲」,推進劇情留下待解開的謎團,自然就留得住觀眾,令人看得爽快。
收視壓力
提及偵探劇,難免令人聯想到2021年由王浩信、姜皓文、袁偉豪、惠英紅領銜主演的《刑偵日記》。兩劇皆被譽為年度重頭劇集,擁有星光熠熠的陣容,並以燒腦懸疑題材為賣點。
評價一部劇集是否精彩,劇本、演員表現與畫面質感是三大關鍵因素。然而,無可否認,收視率仍是衡量劇集成功與否的客觀指標,而收視表現往往取決於普羅大眾的接受程度。
燒腦懸疑劇因題材複雜、劇本精細,觀眾理解門檻較高,收視往往不如輕鬆有趣、劇情爽快或狗血情節來得理想。這是現實的無奈,也是香港觀眾口味的寫照。以2021年《刑偵日記》為例,其劇本燒腦且具深度,卻僅錄得平均直播收視13.77點,就反映出當時觀眾的偏好。近年,香港觀眾的欣賞口味已有所進步,開始接受更多元化的劇集類型。《刑偵12》能否在收視上反映這一轉變?
刑偵12.首集劇評|深度解析5個好睇之處 張振朗藏6個謎團?
TVB重頭劇《刑偵12》首播,淨睇班底、陣容、題材,就知道是大製作。偵探劇加上強勁班底,觀眾肯定有所期待。香港人「秒秒鐘幾十萬上落」,值不值得「嘥時間」煲劇呢?以第一集衡量就一清二楚!
劇集介紹為一套從警察角色調查偵破以「新七宗罪」為信念的集團。首集以主角張振朗調查人口失蹤,從而與林保怡合作追查人口販賣案作為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