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復發風險可達6成!重複長腫瘤未必是復發?癌症復發須知
大腸癌每年平均有超過5,000個新增個案,在本港十大癌症的新症確診數目上常年都居高不下,更有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未能放下心中的擔憂,只因癌症隨時都會有復發的風險。本文有幸請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帶大家了解一下大腸癌是否真的容易復發,以及如果不幸復發,應如何進行治療。
大腸癌各期的復發風險 最高可達6成!
羅醫生指,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的資料來估算,每年大約有2,500到3,000宗大腸癌的復發 (Recurrence) 或遠端轉移(Metastasis)個案。
他解釋,癌症的復發風險主要受發病期數發展所影響,通常「期數愈高、復發的風險就愈高」,一期患者在手術後的復發風險不足一成;二期患者的復發率為15到30%;而三期患者的復發率則可高達50到60%;對於第四期患者,由於癌症已出現遠端轉移,徹底根治的機會極低,需考慮「與癌共存」的策略。因此,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復發的風險越低,這亦是政府不斷提倡大腸癌篩查的原因。
羅醫生又指出,大腸癌可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兩大類,由於位置不同,手術治療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由於結腸處於腹腔中間,進行手術時較容易清除癌細胞;而直腸癌位於盆腔,周圍組織結構非常密集,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令復發風險較高。因此,結腸癌治療中對病發後數年的復發風險尤其重視,若5年內無徵兆,再次復發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與之相反,直腸癌的復發機率雖然亦會隨時間而降低,但仍存在長期風險,建議患者每年接受檢查。另外,無論結腸癌或直腸癌都可能出現遠端轉移,無法手術根治時需考慮藥物治療。
同一個器官出現多次腫瘤即為復發? 醫生解構箇中分別
當癌症患者出現復發徵兆,首先要進行全身檢查,找出復發的範圍和位置。然後就要抽取組織進行檢驗,以分辨是過往的癌症復發還是全新的腫瘤。
羅醫生解釋,即使在同一個器官上再度長出腫瘤,並不一定代表癌症出現復發。以大腸癌為例,人體大腸長度約1.5米,當暴露於相同致癌環境、消化相同食物、且擁有相同基因的情況下,腸道出現多處腫瘤是相當正常的現象。這可能只是因為這些腫瘤在不同時間點出現,導致第一次治療時未能被發現。
如果是全新的腫瘤,通常發病位置會與舊有腫瘤相距一段距離。相反,如果是大腸癌復發的情況,腫瘤大多會出現在首次確診的位置附近。這種情況下,腫瘤在同一區域再次出現可能表明原始癌細胞沒有完全清除,或者是癌細胞在原處重新增殖形成新的腫瘤。因此,必須確定新出現的腫瘤是新症與否,才能根據大腸癌組織基因,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何時需要使用藥物治療? 選用藥物先考慮2大原則
羅醫生指,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但當腫瘤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或癌細胞出現遠端轉移時,便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整體治療。而在治療大腸癌上,可以使用的藥物有很多種,包括化療、免疫治療、標靶藥物以及多種藥物的混合使用,醫生會優先考慮兩大原則再決定採用哪種藥物。
一. 選用未曾使用的藥物
部分第 2 期高危患者或第 3 期患者可能曾接受輔助化療,用於減低復發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癌症再度復發,醫生就會盡量避免使用曾經用過的藥物,選用腫瘤未曾接觸過的藥物,相對較容易獲得更好的效果,並且能避免腫瘤進一步產生抗藥性。
二. 從腫瘤取樣以篩選最佳方案
如果是確定癌症復發,醫生便會從腫瘤中抽取組織,以分析出最合適的藥物。其中,免疫治療是眾多藥物之中的首選,因為其治療效果最為顯著,部分患者甚至只靠藥物便能達至痊癒。然而,雖然治療效果顯著,但只有極少數腫瘤患者適合接受免疫治療。如果無法進行免疫治療,醫生便會為患者考慮以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晚期患者勿放棄 大腸癌發展速度慢 藥物治療能延長壽命
羅醫生表示,患者經診斷為大腸癌復發後最先接受的第一組治療被稱為第一線治療,當這些腫瘤因時間而產生抗藥性後,便會更換治療藥物,稱為第二線治療,往後如此類推。曾有研究指出,腸癌的生長速度較慢,對身體的影響亦相對比肺癌、肝癌等癌症較小,若身體條件許可,患者可以不斷轉換不同的藥物,直至現存的所有藥物都失去效用為止。
隨著藥物不斷被研發出來,目前抗大腸癌藥物已發展至第三線治療。羅醫生解釋,第三線治療藥物的共通點在於能「抑制腫瘤導致的血管增生」,令腫瘤無法獲得養分,從而減慢其生長速度。其中,更有多達3種治療方案可供選擇,通常建議首先使用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案,直至抗藥然後再考慮其他選項。更多可採用的治療方案,有助於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因此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至關重要。根據臨床數據,使用其中一款標靶藥物的中位總存活期均長達6至10個月,而令腫瘤中位無惡化存活期的有效時間亦有2至6個月。
羅醫生鼓勵患者,要盡力維持身體健康,作好「與癌細胞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即使癌症出現復發或遠端轉移,但只要藥物尚未失效,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時間及生活質素。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任何關於治療之疑問,詳情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此內容由和黃醫藥(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