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逾六分之一個案選用綠色殯葬 環保成新趨勢 專家倡早溝通免煩惱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香港社會逐漸邁向高齡化,長者因年紀老邁及長期疾病對晚期及護老照顧服務的需要逐漸殷切,甚至身後事各項的安排,都是我們作為家人及子女不能因為生死忌諱而逃避的議題。幸而近年有講述生死的電影,打破了這種傳統避而不談的忌諱,也讓社會開始正面地討論生死教育和身後事安排。

本文分別邀請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政策研究及倡議總主任何俊傑先生分享香港社會老年少子化的趨勢及需要;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女士解釋提早溝通身後事的好處;食物環境衞生署高級衞生督察李啟倫先生講解綠色殯葬已經成為新趨勢,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教授解說有關港人對身後事決定的最新調查。

香港社會變化對綠色殯葬的需要日益俱增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政策研究及倡議總主任何俊傑先生 (Charles)指出香港政府在二零二一年公佈了一項人口趨勢的調查,發現香港老年人口正快速增長,估計至二零三三年的時候,每三人便有一個是長者。而長者的定義為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統計數字顯示當中十八萬戶人口為獨居人士。

Charles認為獨居人士在香港社會上越來越普遍:「社會上開始出現兩批人群—一是傾向不結婚,二是結婚也未必希望有小孩,年老時另一半可能會提早離開人世,從而導致獨居的狀況越來越普遍。我們需要去思考並作出新的嘗試,去建立一個互助的社區,當一個人有事時其他的鄰居可以留意到,又或者社區內會有社工與獨居人士進行溝通,並有完善的照顧以及為未來作出打算。」

對於有人認為身後事的花費可大可小,Charles指出:「綠色殯葬提供了一個選擇,對於預算不高的人來說是好事,不必再憂心金錢方面的問題,有些長者認為離開人世根本不需留下太多事情去處理,將自身融合於大自然反而更安心。」

及早溝通身後事可避免不必要的爭拗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女士指出,及早計劃身後事可避免家屬之間出現不必要的爭拗。

「我記得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病人患有心臟衰竭,生命預期只有六至十二個月左右,這位長者十分喜歡大自然,早已表明用綠色殯葬去處理身後事,而家人最初有不同意見,所以及早溝通身後事是聰明的做法,與摯親達成共識並執行自己的意願,便能得到安慰。」

綠色殯葬讓先人回歸自然、永續生命

綠色殯葬—顧名思義,是以更環保、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處理骨灰,讓逝者可以回歸自然。這種方式不止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能夠讓我們以一種更自然、更和諧的方式告別親人,亦是對生命的致敬及尊重 。香港的綠色殯葬主要包括紀念花園撒灰及海上撒灰,紀念花園撒灰是指將骨灰融入大地,與花草樹木共生,是一種回歸自然、永續生命的選擇。

食環署轄下的九個靈灰安置所,設有十三個紀念花園,遍佈港、九、新界及離島。而在二零二五年落成的沙田石門靈灰安置所亦設有紀念花園,免費供市民撒放骨灰,亦可在繳付行政費後設置紀念牌匾。

至於海上撒灰,是指讓逝者的骨灰回歸大海,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告別方式。市民可以選擇在三個指定海域(東龍洲以東、西博寮海峽以南或塔門以東)中進行,食環署定期提供免費渡輪服務前往其中兩個海域,每名申請人可以帶同最多十位家屬上船,船上有禮儀師協助家屬親友進行不同宗教或形式的悼念。食環署亦會為親友提供一張載有逝者姓名、撒灰日期及地點的紀念卡及思念相架。如果想更靈活為先人安排悼念儀式,市民也可自行向殮葬商查詢合適的私人船隻海上撒灰服務。

綠色殯葬於香港社會成新趨勢

食環署高級衞生督察李啟倫先生指出,過往10年選用綠色殯葬服務的數字由二零一四年的8.4%增加至二零二四年的18.2%,百分比的升幅超過兩倍。除了是一個新趨勢,綠色殯葬亦切合不同市民的實際需要。大部份使用綠色殯葬的先人都是經過火化變成骨灰,再撒灰。而小部份則是原先安葬在食環署的金塔墳場,因後人年紀漸大不方便拜山,故將先人的骨殖火化轉為骨灰,再使用綠色殯葬。另外,也有一些個案是先人骨灰原先安放在龕位,因家人需要移民或回內地定居,故將先人骨灰取出,並選用綠色殯葬。

港人對身後事決定的最新調查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教授有感近年市民對死亡及身後事安排的看法越來越開放:「以上年為例,六個死亡個案當中有一個會選擇綠色殯葬。」但當市民被問及何時適合規劃身後事,「我們在二零二四年透過電話,訪問了九百個不同年齡的人士,當中以長者為多,調查發現有5%的受訪人士認為隨時要做定身後事的決定,但亦有五成多受訪者認為只有年老或患病才需要做身後事的規劃。」

「其實除了長者,最需要預先安排身後事的人,就是知道家人有分歧意見的人士。當家庭成員持不同意見時,我們鼓勵這類人士趁早交代對身後事的安排。」

她亦指出有研究發現,中年人士對於討論死亡話題比較抗拒,例如家人聽到長者談殯葬的安排就會很抗拒,因為不想面對摯親離世,亦害怕討論身後事會令死亡提前發生。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死前及臨終的安排作好準備,例如是否接受急救,或一些預設醫療指示,甚至是居住的地方也需及早決定,以免後人為此煩惱。如果一早已有綠色殯葬的心願,除了應該與家人商量,也可在食環署的中央名冊上登記。」

綠色殯葬申請快捷簡單 免卻等候煩惱

綠色殯葬的申請程序相對比較快,只需在擬定撒灰日期前14天、海上撒灰前10天,帶備有關文件前往食環署位於紅磡或跑馬地的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辦理申請手續便可。而公營的綠色殯葬服務是免費的,日後不需辦理續期,對比其他殯葬方式更為方便及節省金錢。

至於不同團體或宗教營運的私營墳場,包括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薄扶林道華人基督教墳場、香港佛教墳場及長沙灣天主教墳場亦設有綠色殯葬設施,申請手續及收費可向相關機構查詢。

如果長者已經有綠色殯葬的心願,可以於中央登記名冊上登記。食環署有一連串「人生學堂」推廣活動,從不同角度向市民講解綠色殯葬,鼓勵以可持續方式為人生劃上完美句號,相關資訊可在食環署「綠色殯葬」專題網站上瀏覽。

有關更多綠色殯葬的精彩故事:

石修陳宇琛父子真摰演繹溝通身後事 綠色殯葬意願趁早表達免留憾

三位職人談綠色殯葬將悼念個人化 回歸自然讓先人的愛無所不在

安寧社工分享親手為爸爸海上撒灰 綠色殯葬提升儀式感與家庭聯繫

許家傑哽咽憶嫲嫲往事 長者笑談生死觀 綠色殯葬如何延續生命與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