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圖輯】預言與現實 奧威爾在當今世界的身影

【1984・圖輯】預言與現實 奧威爾在當今世界的身影
撰文:勞顯亮
出版:更新:

曾影響中國一代新聞學子 柴靜的《看見》快要看不見了?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成為一名探討中國政治話題的YouTuber後,官媒中央電視台前調查記者柴靜的暢銷書《看見》,看來在中國快要看不見了。

據香港《明報》報道,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星期四(5月15日)發出下架通知,指《看見》一書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將全部下架並召回。

報道稱,這則下架通知的發函對象是天貓、淘寶、京東、當當、拼多多等電商平台和新華書店,要求平台接獲通知後即時全面停售《看見》。

柴靜的著作《看見》今日(5月16日)傳出在內地收到下架通知。

星期五(16日)的搜索結果顯示,在這些中國主流電商平台上,僅剩少量個人賣家仍在出售《看見》,但也已在陸續下架停售中。

星期四晚上在京東將多家個人網店在售的《看見》加入購物車後,這些書星期五一早已全被下架。在京東自營的《看見》購買頁面,多個城市的倉庫中仍顯示有貨並可當日送達,但已無法下單,顯見此次下架通知來得突然。

柴靜暢銷書《看見》。(勞顯亮攝)

《看見》一書是柴靜講述逾10年央視職場經歷的自傳作品。她此前曾在《新聞調查》《面對面》《看見》等央視多檔知名節目擔任過記者和主持人。

在央視工作期間,柴靜經歷過2003年沙斯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新聞事件,也報道過甘肅小學生服毒自殺悲劇,揭露中國音樂學院嚴重不公正的高考招生,還曾走進女子監獄探討女囚殺害丈夫背後的原因。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將諸多此類公共事件的故事細節娓娓道來。2012年出版以來,該書銷售超百萬冊,被視為中國社會10年變遷的備忘錄,一度成為許多學校語文課的推薦書目,是在中國有極高知名度的暢銷書。

柴靜2014年離開央視後一度淡出公眾視野,後來又在2015年推出自費拍攝的空氣污染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中國輿論關注。不過在播出48小時後,相關視頻和文章都從網上被撤下。

柴靜的《穹頂之下》曾一度引發輿論熱議。(柴靜視頻截圖)

一些民族主義網民將《穹頂之下》與政治掛鈎,指片尾致謝提到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而NRDC在成立時接受了福特基金會40萬美元的資助。他們據此認為柴靜可能獲得美國資金支持,拍紀錄片醜化中國「叛國求榮」。

柴靜在2017年隨全家移居西班牙巴塞羅那,但一些激進網民對她的攻擊不曾停歇。指她「歪屁股」「發表辱華言論」「刻意抹黑中國」的貼文,近年持續在中國網絡上流傳。

在這些言論傳播的同時,《看見》被下架的消息與《穹頂之下》一樣,在中國社媒上受到審查。微博、小紅書上的諸多討論被刪,在微信搜索「柴靜看見」,僅能查看20餘篇被精選過的官方機構賬號文章。

有知情人士告訴《明報》,下架《看見》是出版方與作者徹底切割的自我保全方式,因為柴靜近期「屢在自媒體平台觸碰北京當局不喜歡的議題」。有網民也說:「書沒有問題,是人變得敏感了。」

這一「自媒體平台」顯然指的是柴靜的YouTube帳號。柴靜從2023年8月開始更新YouTube節目,去年將頻道的內容方向轉向中國政治和歷史議題,在不到兩年累積近90萬名訂閱者,已成為最受關注的中文時事YouTuber之一。

柴靜轉戰Youtube。(網絡圖片)

柴靜的YouTube節目和她之前在央視的風格一脈相承,多采用訪談形式,採訪對象包括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秘書之女李南央、曾陷入中美交惡漩渦的美國外交官夫人莊祖宜、方方《武漢日記》譯者白睿文等,一般是在中國很難通過審核並播出的內容。

儘管YouTube在中國無法正常訪問,柴靜今年以來多期涉俄烏戰爭中國籍雇傭兵、國共內戰等話題的專訪節目,依然產生「破牆」效應,在中國網絡上引起討論。

柴靜3月上傳了對加入俄軍的中國男子「紅色馬卡龍」的採訪,迄今已有逾200萬次播放量。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道,視頻發佈後,中國網民在小紅書上發現了」紅色馬卡龍」的賬號,並在評論區留言祝願他平安歸來,稱是通過柴靜的YouTube節目找到他的。

不過,包括「紅色馬卡龍」在內多名身處俄烏戰事前線的中國人,他們在抖音、小紅書等中國社媒上的賬號也在柴靜節目播出後被封。

柴靜的最新一期節目是關於台海兩岸的。當兩岸再次籠罩戰爭陰雲,柴靜曾採訪過的台灣老兵高秉涵主動聯繫她,講述國共內戰時慘烈的逃亡故事。他的一句「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為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被許多網民轉發至中國大陸境內社媒。

柴靜對高秉涵的首次訪問於2012年在央視播出,高秉涵隨後獲得央視帶有政治色彩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稱號。

不過柴靜說,國共內戰的殘酷核心,在當年的節目中沒有被真正觸及。她告訴NPR:「大多數時候,我只是把(在央視)被中斷的工作做完而已。」

《看見》影響一代中國新聞學子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星期四(5月15日)晚在社交平台Threads發文稱,《看見》被全網下架,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我說的時代,是一個無數年輕人從流行讀物中被喚起新聞理想的時代。」

也是香港中大新聞學碩士項目主任的方可成說,從2012年初版到現在,《看見》是一屆又一屆新聞系學生最重要的入學理由;在中大今年9月開學的新生申請書裏,還有很多人在說《看見》的影響。這一碩士項目的申請者幾乎都是中國大陸學生。

2003年SARS疫情暴發,柴靜進入病區報道,先後七次與病人面對面,被評為「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柴靜微博圖片)

他寫道:「這當然遺憾,但對於柴靜來說,相信她已經坦然準備好了進入下一個時代。在那裡,她將會繼續點燃許多人,儘管是通過不同的媒介。」

方可成這則貼文的其中一張配圖,顯示的是一個擁有逾5萬名成員的豆瓣小組,名叫「大學後悔學新傳(新聞傳播)」。小組簡介中用黑色粗體寫道:「沒有一本《看見》是無辜的!」

因《看見》而加入新聞業的這些中國年輕一代,近年面對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熏陶,以及藍底白字「通報時代」的行業環境。

在一些人看來,《看見》所記錄的中國新聞黃金時代,在現實中早已被「下架」;被「看不見」的《看見》,再次成為中國時代氣候的注腳。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