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推「看動畫.學歷史」教材 校長張仁良盼小學生趣味學中史

撰文:謝顯文
出版:更新:

為推動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教育大學於2018年起與現代教育研究社合作推出「看動畫.學歷史」項目,及後逐步增加內容,發展成「葉仔」動畫教材系列。動畫教材系列涵蓋8個不同範疇,現時已推出超過190集動漫及英語兒歌,獲本地小學廣泛採用,部份內容更獲教育局列為「中國歷史科教學資源及參考資料」。

項目由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發起,他表示最初期望透過生動有趣的方法教授中國歷史,貫徹「Learning is Fun」的理念,讓學生可以更容易記住歷史內容、認識中華文化,現時整個動畫教材系列網上瀏覽量已接近1000萬次。

圖左起為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現代社總裁黃旌先生、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馮志弘博士。

校長張仁良:愛看卡通想到以動畫切入 讓學生趣味學中史

張仁良教授憶述,項目源於2014至15年間與同事思考有趣的中史教學方法,當時靈機一觸想到以「看動畫」作切入點,「小朋友返屋企都睇卡通片,咁點解我唔畫啲我想佢睇嘅卡通片,睇完之後又學到嘢嘅卡通片?」。

他又稱,死記硬背並非自己強項,但以往讀書時需背誦不同資料,例如人物、年份等,因此希望將歷史片段形象化成動畫,讓學生學得有趣,看完動畫亦能記得相關歷史片段內容。

現代教育研究社總裁黃旌先生表示,對於能夠與教大合作感到十分榮幸。

現代教育研究社總裁黃旌先生表示,「對於現代社能夠與教大合作感到十分榮幸。動畫系列廣受歡迎,加強了現代社致力為學生製作優質電子學習內容和多元化學習體驗的信心。通過網上學習平台,學生無論身處學校或家中,都可以隨時隨地探索新知識。這8個動畫系列的內容和設計,均能實踐教大提倡的『Learning is Fun』理念,為學習帶來歡樂和成就感。他亦提到,現代社期待與教大繼續合作,創作教學資源。」

以教大校徽創作「葉仔」角色 動畫教材系列全部免費公開

整個動畫教材由教大不同學系的學者專家以及現代教育研究社共同製作,涵蓋8大範疇。除「看動畫.學歷史」外,還先後推出中國語文及文化、品德教育和文言文的動畫教材,今年將陸續推出STEAM、古詩、價值觀教育及英語相關的動畫教材。

為提升動畫趣味,團隊在製作教材前曾進行多次小組訪問,按學生喜好設計出以教大校徽為藍本的「葉仔」角色,陪伴學生穿梭古今中外貫穿劇情,因此教材系列稱為「葉仔動畫教材系列」。

所有中英版教材動畫、教案和工作紙,均會上載教大網頁免費讓公眾使用,協助本地非華語學生以至世界各地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及文化。

教大不同學系的專家團隊與現代社數度攜手,至今已籌劃一共八個動畫製作項目,製作了超過190集動漫教材及英語兒歌。

動畫教材與小學常識科中史單元緊扣

「看動畫.學歷史」是教材系列的首套作品,張仁良教授表示,動畫教材每集約5至6分鐘,以一個重要的中國歷史人物為主軸,敘述登場人物的事跡,「等小朋友睇得有趣之餘都記到個人物」,同時避免動畫太長令學生感到沉悶失去學習興趣,亦會與小學常識科中史單元緊扣。

動畫教材系列未來會推出跨學科內容,以即將推出的STEAM教學動畫教材為例,將一邊介紹中西著名科學家故事,同時教授造句、部首等中文科知識,協助學校推行跨學科學習。

從小建立品德教育基礎 教材獲本港小學廣泛採用

張仁良教授表示,希望學生透過觀看動畫同時認識中華文化,培養良好品格,自小建立穩固基礎,長大後就仍然保留深刻印象。他透露,在不同場合與小學校長見面時,對方均向他提及有採用「葉仔」動畫教材系列,而本地的國際學校則使用英文版動畫教材,連遠至加拿大亦有華文學校使用動畫教材,令他感到相當興奮鼓舞。

準英語教師李妍愛(Lovepreet Kaur),她指動畫有助非華語學生理解及吸收中文及中國文化知識。

教大英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應屆畢業生李妍愛(Lovepreet Kaur)自幼接受本地教育,但當時的死記硬背學習模式令她對中文卻步。她認同動畫有助非華語學生理解及吸收,例如可以將部首「木」的由來及演變至「朵」和「校」的邏輯圖象化,大大提升學習積極性及趣味性。

馮志弘博士表示,他們的製作團隊有兩大招數,以提升動畫的趣味。

平衡史實及趣味 細節重視展現歷史真實面貌

「看動畫.學歷史」作為歷史教材,既要忠於史實,又要具備趣味性,關鍵人物是負責為教材把關的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馮志弘博士。他指製作動畫教材要先設定適合學生程度的學習目標,然後考慮教學內容,再根據不同歷史場景製作動畫以反映當時真貌。例如談及春秋時代的魯國時,動畫中的「魯」字不能使用現代才出現的電腦字體,而需採用戰國時期的字體。

提升趣味方面,馮博士表示製作團隊會採用兩大招數。一是利用明顯不符現實的事物,例如「心心眼」或「跑步旋風」等,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加強動畫內容趣味。另外,團隊會加入一些合理想像的情節,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