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加令」與「限澳令」何以成效不彰?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中澳關係緊張之際,澳洲駐美大使西諾迪諾斯(Arthur Sinodinos)在一場研討會中宣稱,已準備好承擔「抵抗中國」的經濟代價。
另一邊廂,加拿大外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最近也刻意將已停擺一年的中加自貿談判搬上檯,其間批評北京:「2020年的中國已不是2016年的中國。」

加拿大不只捲入孟晚舟案

澳加官員的言論有些熟口熟面,某程度上就如同中國的對美表態,強調自身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先講加拿大,驟眼看好像只有孟晚舟案單一事件作祟,但實情卻似乎複雜得多;首先是案件本身牽連出司法戰,中方被指以間諜罪為由,拘捕留兩名在華加拿大人至今,兩國就此相持不下;其次是渥太華不落言荃地引導和暗示,致使加拿大電訊商均棄用華為,靜靜地封殺;其三,就香港推行國安法一事,加拿大中止對港引渡條例以示反對。

孟晚舟案餘波未了 駐加大使透露中國外交布局

再來是澳洲,早年經已就「中國干政門」風波,通過矛頭直指北京的《反干預法》,該國更是極少數仿效美國公然封殺華為的西方陣營成員。坎培拉一直不滿中國的手伸進了大洋洲,動搖其地區領袖角色,近年亦積極介入南海事務,響應華府的「航行自由」活動。最近澳洲更動作多多,先是要求國際獨立調查新冠肺炎源頭,被視為針對北京,又派出情報人員突擊搜查中國駐澳記者的住所。

「限澳令」未觸及主要商品

中國分別使出「限加令」和「限澳令」以作回應,但這一類非正式經貿制裁似乎收效不大,未能改變對方言行。加拿大的情況比較易解釋,事關中國雖號稱為其第2大貿易夥伴,但按2018年OEC數據,論出口總值則美國佔逾7成,而中國則只得5%,而論進口總值則美國佔逾半,而中國僅佔12.8%。因此如要揮舞經貿大棒,儘管中國有聲浪有行動,但始終美國的潛在殺傷力大得多。

澳洲的情況就較為複雜,中國為其第一大出單目的地(35%)和進口來源地(24.1%),遠超美國的3.92%及10.1%,為何澳洲依然表明「我不怕」呢?這從「限澳令」的內容可以看到端倪。

點擊圖輯了解孟晚舟被捕風波

中國落實了的對澳「懲處」暫時止於澳洲肉類和大麥,兩者加總僅佔澳洲對華出口額約2%,最大宗的鐵礦石(44%)、煤炭(12.1%)和石油氣(11.4%)都還未受限制。與此同時,澳洲受疫情影響而「鎖國」,所以中方發出的旅遊和留學警告也要留待解封後才看得到威力。

中國的經濟影響力當然不只貿易一環,雙邊投資也可以「武器化」,但總體而言,澳加兩國暫時都是一條抗衡之路走到底,還要言辭上針鋒相對。

兩國均為「五眼聯盟」成員

很實際地說,中國面對美國圍堵,祭出「內循環」以應對,就要盡可能地增加朋友數量,又或者降低華府的動員能力,其間維持內外供應鏈,各中等國家於此的討價還價能力難免會更高。例如據美國CNBC於6月11日報道,中國有6成鐵礦石來自澳洲這個第1大供應地,而排第2的巴西則淪為疫區難以擴產,換言之北京沒太多替代選項。

關係不如昔 上月澳洲對華出口大減26%

除此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日益猜忌中國,而澳加作為英語圈「五眼聯盟」的成員,更易於受華府的鼓動,尤其是澳洲本來就對華多有齟齬。由此看來,雖然中國的「內循環」要與「外交戰」互為表裡,盡可能減少戰線,從而達到只有美國唱「獨腳戲」的效果,但有鑑於美國於國際政軍領域有龐大優勢,北京要殺一儆百嚇退群敵,抑或要親善懷柔以拉攏幫手,似乎都只能先按著個別情況隨機應變,很難貿然批評其是否太過「戰狼」。

所幸中美角力還未走到冷戰時期般壁壘分明,歐盟、日本和韓國就採取不一樣的對華政策,大致都未脫離過往幾十年「競爭與合作」的框架,有拗撬但合作共融的趨勢不變,而樂觀些看,澳加的對華言行亦遠未達到冷戰級數,中國還是有時間和空間以突破美國的外交包圍圈。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