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訓聾生自資手譯費 議員籲大學善用豐厚儲備 學者倡訂支援指引

師訓聾生自資手譯費 議員籲大學善用豐厚儲備 學者倡訂支援指引
撰文:任葆穎
出版:更新:

《香港01》報道,有大學曾取錄聾人學生後,拒絕安排手語傳譯服務,其後改為提供不足三成的手譯費資助,其餘逾七成、約12.6萬需由學生自資。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認為,情況並不理想,校方取錄學生後,有責任提供足夠支援。

目前八間資助大學獲教資會批出特別撥款,以加強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22至25三年期撥款額合共有6,750萬。周文港認為,雖然政府資源不算多,但大學應負起更大責任,強調八大擁有接近1,400億財政儲備,形容「相當豐厚」,應善用資源支援有需要學生。

綜合教資會及八大上月回覆,只有四間大學表明會提供手語傳譯服務,其餘則稱會提供如朋輩筆記等支援服務。有學者指出,社會對聾人文化認知不足,校方未必理解聾生需要,提倡政府為大專界制定清晰指引,說明如何支援聾生。

【看聾人在大學怎麼說・系列三・完】

《香港01》向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查詢聽障學生的求學情況,當中嶺大、中大、科大及港大,表示會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手語傳譯服務;而嶺大、中大及港大則提及會資助服務。(資料圖片 / 高仲明攝)
《香港01》向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查詢聽障學生的求學情況,當中嶺大、中大、科大及港大,表示會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手語傳譯服務;而嶺大、中大及港大則提及會資助服務。(資料圖片 / 高仲明攝)

僅四大學表明會安排手語傳譯 八大皆向聾生提供支援

八間資助大學的聽障學生近年持續上升,由2020/21學年的78人,增至2024/25學年的101人。《香港01》向八大查詢聽障學生的求學情況,嶺大、中大、科大及港大表明會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手語傳譯服務,當中三間會提供資助。

浸大及理大未有正面回應查詢,浸大指本學年未有接獲學生提出手語傳譯服務的要求;本學年聽障學生人數佔比最多的理大則說,2022/23學年至今,暫未收到聽障學生相關申請。城大及教大的回覆未有提及「手語傳譯」的字眼。

除了手語傳譯,八大均表示會向聽障學生提供其他支援服務,包括購置輔助器材、在校園部份處所安裝環線感應系統予使用助聽器的學生、安排朋輩支援筆記服務,以及提供資助做聽力測試等。每間大學對聾生支援安排不一,當中港大表明支出均由校方資助。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認同社會對聾人文化認識不足,舉例香港手語不是官方語言。(資料圖片/鄺曉斌攝)

學者:聾人接受專上教育比例低 資源匱乏礙向上流動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表示,根據2021年政府統計處資料,聾人接受專上教育的比例,比起其他殘疾類別還要低。她指,對結果不感意外,因香港為雙語教學(bilingual),聾人要同時學習中英語,學習上倍感吃力;其次,即使他們升上大專院校,往往因為支援不足,認為學習很困難。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姚勤敏指,即使聾生有潛質,卻因遇到學習障礙,減低他們求學或繼續進修的動力。他憶述曾問一位領獎學金、剛大學畢業的聾生會否考慮進修,豈料對方一口拒絕,並向其大呻,「我唔會再讀書了,太辛苦!」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姚勤敏指,即使聾生有潛質,卻因遇到學習障礙,影響他們求學或繼續進修的動力。(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學者:院校未了解聾生需求 大專政策欠清晰支援指引

有見及此,鄧慧蘭及姚勤敏等共3位學者最近展開一項為期兩年的計劃,探討不同大專院校對聾生的支援。姚勤敏指,目前已到訪5間大學及1間專上院校了解情況,大部份院校均願意向聾生提供支援,不過部份擔心若同時有多名聾生入學,大學資源難以應付;有院校則不知悉如何尋找合適的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或不清楚學術語言能否以手語表達。目前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分為九類,他認為,大學未必掌握每一類學生的實際需求。

《香港01》報道有聾生面試時曾獲大學告知可安排手語傳譯,入學後卻未能安排(見另稿)。鄧慧蘭認為,問題在於大專教育政策欠指引說明對聾生的支援,以致各大院校自行揣釋支援服務,校方可能原先發自內心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惟談及資源問題便有所顧慮。姚勤敏亦提倡制定清晰指引,讓前線人員理解聾生需要,向其提供適切支援。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香港作為多元共融社會,不能因為部份學生的先天缺陷而影響其平等發展的機會。(黃浩謙攝)

周文港:香港為共融社會 校方取錄聾生後 有責任提供足夠支援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認為,香港作為多元共融社會,不能因為部份學生的先天缺陷而影響其平等發展的機會。對於有大學未能為聾人學生安排手語傳譯服務,他認為校方佔了相當大部份的責任,若選擇接收聾人學生,從道義上已有責任向他們提供支援;平機會亦多次強調在教育範疇中應確保殘疾人士享有平等機會。

教資會稱,分配主要參考過往5個學年各資助大學就讀資助全日制副學位及學士學位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平均學生人數而訂。(政府新聞處資料截圖)

教資會曾撥6,750萬支援SEN 八大未答多少用於支援聽障

聽障是其中一類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目前八大獲教資會批出特別撥款,以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2022/23至2024/25三年期特別撥款額增至6,750萬元,擴闊資助範圍包括就業支援等。

根據教育局去年12月回覆立法會的書面質詢,港大的特別撥款是八間之中最多,有1,440萬;嶺大及教大最少,分別獲得330萬及340萬。《香港01》報道的聾生個案,便是屬於撥款較少的教大。

教資會表示,各所資助大學會因應其實際情況,按特別撥款的資助範圍自行擬訂合適的支援策略及預算,推行不同措施。《香港01》向八大查詢有多少特別撥款用於聽障學生,八大均未有正面回應。

《香港01》向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查詢聽障學生的求學情況,當中嶺大、中大、科大及港大表示,會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手語傳譯服務;而嶺大、中大及港大則提及會資助服務。(資料圖片)

周文港:八大千億財政儲備「豐厚」 倡善用資源支援SEN

雖然教資會增加特別撥款,但有聾人學生未能獲得手語傳服務的支援,是否代表特別撥款金額不足?周文港指出,八大目前擁有接近1,400億財政儲備,形容「相當豐厚」,大學應善用資源向SEN學生提供支援。

「雖然政府畀八大資源唔係好多,但你自己本身唔係無錢,呢啲都唔係唔合情理的困難,我哋應該對呢啲同學有所支援,甚至係交俾平機會跟進。」他又認為,大學除了運用特別撥款,亦可透過教資會每三個年期撥出的經常補助金,提供適切支援。

鄧慧蘭則表示,資源當然越多越好,但更重要是聾生和學校之間、甚至是學校和政府之間的溝通,能否完全理解聾生需要,並在有限資源裏取得平衡。她說,不能只集中關注手語傳譯,亦要顧及不同聾人的需要,例如許多聾生不會打手語,部份人可能未曾用過支援服務,並不了解相關支援對其學習的效用。

她又認同社會對聾人文化認識不足,目前香港手語並非官方語言。不過她認為,近年情況逐漸改善,笑言在中大30多年教學生涯,最近6、7年才遇到越來越多會打手語的聾生,累計有約十多人,部份甚至取得碩士學位證書。她形容聾人是看不見的殘疾(Invisible handicap),希望提高社會關注。

2023/24學年共有1,508名SEN學生就讀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副學位及學士學位,當中只有98人為聽障,佔不足一成。(政府新聞處資料截圖)

外國設聾人學院 學者、議員倡仿效外國做法

鄧慧蘭提及,美國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設有「國家聾人科技學院」,並發展出一套具系統性的聾人支援服務,既提供手語傳譯或即時字幕等支援,亦讓他們選修不同學科。據網頁簡介,該學院為全球第一所專為聾生而設的科技學院,已吸引1,100多名來自美國及全球的聾生入讀,並與健聽學生生活及學習。

周文港說,應仿效外國或內地做法,提議設立聾人專門學科,從培訓到就業提供支援。姚勤敏補充,有外國院校提供的即時字幕服務並非由電腦軟件操作,而是有人手親自即時翻譯,準確度更高。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