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否讓ADHD孩子服藥?SEN媽分析藥物機制副作用 為何用非藥物治療
家長得知孩子有專注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後,其中一個難題就是決定應否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家長或擔心有副作用,希望用非藥物方式幫助孩子。分別育有17歲和10歲SEN兒子的EmpowerWomen成員Minnie和Angie講解ADHD的藥物治療的機制,並分享應如何決定是否讓ADHD孩子用藥物治療。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
ADHD藥物治療機制
Angie當初決定讓兒子接受藥物治療前,做了不少資料搜集。她指出ADHD的藥物治療機制,是幫助改善腦部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不平衡,從而改善患者腦部對衝動、過分好動和專注力的控制。
2種香港常用藥物
香港常用的2種藥物分別為中樞神經刺激劑(Stimulants)、非中樞神經刺激劑(Non-Stimulants),這兩種藥物各有其機制、效用、時效和副作用。家長決定讓孩子食藥與否前,應先尋求醫生的意見,看看小朋友適合那一種藥物,了解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從而衡量是否值得嘗試這種藥物,改善孩子的問題。
擔心副作用 決定用非藥物治療
Minnie當年則是參考旁人的經驗,了解其他人服藥後有沒有改善,有甚麼副作用。她也會問很多老師,學生服藥後表現如何。最後她得知小朋友服藥後有明顯改善,變得比較安靜,但同時也有副作用,小朋友胃口變差,身高也較矮小。Minnie了解到藥物有副作用,而又可以採用非藥物的方式治療後,就決定用不同方法幫助兒子改善。
當時Minnie用了很多時間尋找非藥物的治療方法,例如與兒子做不少運動、治療、感統訓練等等,而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成效,兒子不用服藥也能穩定地安坐做事,所以Minnie直到最後也沒有讓兒子服藥。
每個家庭都會採用不同的方法幫助ADHD小朋友,Angie選擇讓兒子接受藥物治療,而Minnie則用非藥物的方法治療。兩種方式各有好處,家長可參考醫生建議,評估哪些方法較適合孩子才作決定。
影片來源:如何決定 讓孩子用藥物治療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
點擊即看「童SEN同行」